苏轼的才华,千古能及者屈指可数,他21岁就高中榜眼,而他本应该是状元。苏轼的应试作文《刑赏忠厚之至论》获得主考官欧阳修的赏识,却因欧阳修误认为是自己的弟子曾巩所作,为了避嫌,使他只得第二。
在古代,有才华的人往往不屑于蝇营狗苟,不牵涉朋党之争,只坚持心中认为对的事,在政治斗争激烈官场难以生存下去。熙宁四年(1071年),苏轼上书谈论新法的弊病。王安石颇感愤怒,于是让御史谢景在神宗面前陈说苏轼的过失。苏轼于是请求出京任职,被授为杭州通判。元丰二年(1079年),四十三岁的苏轼又因乌台诗案再次被贬。
![](https://img.haomeiwen.com/i7368096/beca33c35a2906d8.png)
等到王安石等新党势力渐衰,被逐出核心范围。元丰八年(1085年),宋哲宗即位,高太后以哲宗年幼为名,临朝听政,司马光重新被启用为相,以王安石为首的新党被打压。不久后苏轼以礼部郎中被召还朝。此时苏轼看到新兴势力拼命压制王安石集团的人物及尽废新法后,认为其与所谓“王党”不过一丘之貉,再次向朝廷提出谏议。于是苏轼又被旧党打压。在此一路被贬,直至绍圣四年(1097年),年已六十二岁的苏轼被贬到了荒凉之地海南岛儋州。
看到这里,很多人会对苏轼嗤之以鼻:好好的日子不过,好好的官不当,非要去为底层百姓说话,得罪领导,是不是脑子坏掉了。要知道,在当今社会,很多年轻的名校学子为了能进国家部委可是拼了命的去复习考试的。
可是,苏轼若是贪图名利之辈,苏轼若是一生没有被贬,中华文明当中那种百折不挠,那种无论经历什么内心始终保持乐观的精神,就断然不能得到如此完美的诠释了。像什么“一蓑烟雨任平生”、“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等等绝妙的诗句,我们也就无法读到了,像什么东坡肉、东坡井、东坡田、东坡路、东坡桥、东坡帽也就不会流传至今了。据统计,苏轼的诗词、书法、文章,绝大部分是在被贬过程中写就的。
![](https://img.haomeiwen.com/i7368096/6eeb5ebf07a5cee8.png)
苦难并不是人生的压舱石,苦难中的豁达才是。这是我们应该从苏轼身上学到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