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刺痛华亭人的那些话》之二:消逝在大山深处的村落

《刺痛华亭人的那些话》之二:消逝在大山深处的村落

作者: 何哥看天下 | 来源:发表于2017-08-10 16:08 被阅读0次

    《刺痛华亭人的那些话》之二:消逝在大山深处的村落

    在华亭县西部的关山深处,有一个非常特殊的村落,叫燕麦河村。要真正理解华亭性格,必须了解华亭人;要了解华亭人,则必须从这个村子说起。

    十五年前,我因为工作的关系,必须前往这个村子驻留一段时间。乘车转过六个盘,到达关山顶部的邓家崖。然后,拄起早已准备好的一根木棍,钻入了苍莽的原始森林深处。山林间只有一条三尺左右宽窄的小路,山下已是叶绿花开,但这里还冬意未艾,残雪依然留恋着一些阴凉的山坳和坑洼。寂寞行路,为了壮胆,我就放开嗓子吼几句流行歌曲。当然没有听众,只有偶尔惊飞的红腹锦鸡,胆怯地展示一下绚丽的羽毛,然后逃向丛林更深处。

    我估摸不来行程远近,只知道向着某个方向就能到达目的地。走了大约一个小时,遇见了一个捡拾柴禾的老者,就打探远近。相谈几句,老者很感叹我的胆气。他放下柴刀,指引我看残雪上的几处痕迹——“这是花豹留下的,蹄印还很新鲜”。老者说的花豹,就是金钱豹,国家级保护动物。这番发现让我稍有恐慌,但更多的是第一次接近这种传说中的动物的沾沾自喜。

    近三个小时的林间穿梭,我终于到了目的地。依然是林草苍莽,不过在苍莽间隙修着三五间茅草房,裸露的角柱,石块、泥土砌筑的墙壁、厚达一尺的茅草屋顶,这是整个关山林区民居的基本构造。因为种植熏制药材的需要,本来就层高不够的房屋还要用木头架隔为上下两层:下层是生活区,锅灶、土炕等设施就摆布在这层;上层是顶棚,可以将湿药材放在上面,在下面用烟火熏干。燕麦河人一个最大的面貌特征就是黝黑且带烟火色的皮肤,这是熏制药材的赠品,是支柱产业的烙印。

    长达一周的燕麦河,几乎就是不停地穿行在红桦、油松、毛竹等编织的林网中。我的注意力也被分散到了工作任务之外,而是深深地为这里的生活、风情所迷恋。这是一个将两个极端和谐融合在一起的地方:在这里通讯基本靠吼的人,却大多拥有当时尚属奢饰品的手机,需要打电话的时候,就怕到山峰的最高处;生活生产物资需要用驴从山外运来的家庭,却户均一辆机动车,最次的是一辆嘉陵250摩托车,最高端的是一辆价值十多万的小轿车,当然这些车辆并不在燕麦河行驶;不通电的村子,却拥有当时走在科技前沿的太阳能光伏发电设施,个别的农户还能收看毗邻的陕西省的电视节目;住着茅草屋的人,却在另外某个地方,拥有砖木结构或者二层小洋楼;满面烟黑的乡农,若想当土豪,转换也不是难事。村里一个农民去省城办事,走进了一家三星级宾馆住宿,一身寒酸、土气、肮脏的行头,让前台小姐喊来了保安。直到兜里掏出厚厚一叠钞票,她才警惕地办理了入住手续。半个小时以后,经过换装、梳洗,浑身上下一身名牌,再次出现在大堂的时候,那位漂亮的前台立即变得热情主动,似乎那洗不掉的烟黑色也瞬时变成了象征着有钱、有闲、健康的古铜色。

    翻开村里的人口档案,当时的燕麦河村只有146口人,43户。如果仔细打听,百来号人,居然来自中国大地的7省23县,一个家庭也可能原籍是两个省的。例如,村主任马长安祖籍是河南的,妻子祖籍却是陕西。往上数三代,没有一个家庭、一口人是原住民,每个家族都能讲出一场离奇、艰辛的逃难史。几乎所有的家史、村史的源头,都可以锁定在清朝末年至二十世纪四十年代这个范围。真真正正的移民村,这才是研究华亭人文绕不开研究燕麦河的原因所在。

    燕麦河的移民村特征,恰好就是华亭移民县份的高度浓缩。我的家族就是移民中的一个,我的高祖父,从遥远的四川,一个背篓装其全部家当,依靠一把镢头谋生防身,时工时乞,行脚僧似的沿途而来。在半个世纪的时光里,无数人因为饥荒、战乱、刑罚、祸端,从远近不同的四面八方流浪而来。到了这里,或许是因为巍峨关山挡住了疲惫的脚步,或许是发觉这里有一方可以养人的黄土……总之,不再前行了。留在这里,转眼间便繁衍出一个家族,汇聚成了一个县份。

    如果据此认为华亭历史浅薄,从蛮荒到文明不足百年,那一定是一个天大的错误。如果说史志记载的隋朝大业年间建立县制还让人游移,那么北魏时期建造的上关石拱寺、河西建沟石佛群等一系列物证至少可以让这里的历史前推一年多年。至于燕麦河村所在地,还有一处名胜莲花台,正有一些学者考证,这里是否是《史记》所记载秦始皇祭祀炎黄二帝的“上、下畤”。如果确认,华亭的历史又可以前推一千多年。

    好在历史悠久与人口来源之间并不矛盾,华亭的移民县特征依然是站得住脚的。近些年来,为了保护生态、改善农民生活环境,行政力量推动的移民工程将燕麦河人变成了他乡、他村人,地理意义上的燕麦河依然存在,但人文层面的燕麦河人已然从大山深处消逝,融入了新的生活,不久之后又会冠之另外一个地名。但无论是地理意义,还是人文领域,华亭依然是华亭。

    (注:从即日起,我将撰写以华亭人为主题的系列文章,以连载的方式发表在自媒体平台。欢迎持续关注和互动,更欢迎各位父老乡亲批评指正!)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刺痛华亭人的那些话》之二:消逝在大山深处的村落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hbbhr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