奈卡水晶洞(西班牙语:Cueva de los Cristales),是“世界上最大的地下水晶洞穴”,洞穴内晶体为石膏而非水晶,位于墨西哥奇瓦瓦沙漠奈卡山脉一带,洞中温度终年保持在58℃左右,湿度更是100%,在这闷热潮湿的环境中,人类在里面活动超过10分钟会有生命危险,需要穿有高科技冷却功能的防护衣,才能进入洞穴里。
![](https://img.haomeiwen.com/i21670671/72a2117c9e6a0b6f.jpeg)
水晶洞的发现
奈卡矿最早是1794年被奇瓦瓦市的采矿者发现的,他们在山脉的底部发现了一脉银矿。奈卡(Naica)这个名字在Tarahumara语当中的意思是:一个阴暗的地方。从被发现直到1900年,这个矿藏主要出产的都是金银。到1900年的时候,才开始大规模的发掘锌和铅。
![](https://img.haomeiwen.com/i21670671/a3623724aa98e4b1.jpeg)
在1911-1922年间,这个矿因为种种原因一度关闭。就在要放弃这个矿的时候,著名的水晶洞被发现了。这个洞里面有大量的水晶,虽然现在很多都被收集走了,但仍是一个非常奇妙的游览之地。
![](https://img.haomeiwen.com/i21670671/dd10fb7263183a9c.jpeg)
不一样的“水晶”
墨西哥奈卡晶体洞中的矿物其实是“透石膏”而不是“水晶”!可是为什么中文报道,甚至连百度百科上都写着“墨西哥巨型水晶洞”呢!其实,这是中文翻译的时候出现了问题!“Cave of the Crystals”或者“Giant Crystal Cave”中的“Crystals”应该译为“晶体”而非“水晶”!
![](https://img.haomeiwen.com/i21670671/602e14d8dceb8705.jpeg)
洞内的透石膏,它属于含氧盐类,无色,条痕为白色,有玻璃样光泽,解理面有珍珠光泽,透明。极完全解理,硬度为1.5-2,比重为2.3,解理薄片有挠性,性脆,遇酸不起泡。
![](https://img.haomeiwen.com/i21670671/e5df557cb7fa0970.jpeg)
洞中的病毒
2009年哥伦比亚大学的科学家柯蒂斯·萨特尔(Curtis Suttle)参与了一次野外探险,到达位于墨西哥奈卡山脉地下深处的一个水晶洞穴,萨特尔在洞穴的水洼中舀了一些水,他回到实验室后将样本在电子显微镜下观察,经计算后惊讶地发现,每滴水中都大概含有2亿个病毒。
![](https://img.haomeiwen.com/i21670671/0246b0bbc74cc99c.jpeg)
病毒都是有害的吗?
其实只要有生物存在的地方就会有病毒,人体内有几十万亿细菌和几百万亿病毒。病毒刚开始的时候也只是一种细菌由于外界自身因素导致其变异成为病毒,不过放心大多数病毒我们人体都可以自动抵抗排除,最严重也不过就是病毒大量繁殖使人生病。很多病毒对研究生命进化,治疗各种疾病是有好处的。很多病毒的蛋白层用作抗原注射到人体中可以抗本省和其它种病毒,这就是疫苗的原理。
![](https://img.haomeiwen.com/i21670671/b41a92a67ed55d4b.jpeg)
结语:地球上存在的病毒数量巨大,而生命体的基因多样性,很大一部分就蕴藏在病毒之中,从我们的呼吸到这颗星球的温度,都与病毒的活动息息相关,尽管科学家们对病毒的了解还非常粗浅,但依旧在探索的路上。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