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大碴子味儿,我想到了口音对人的影响。我在部队时,班长挑兵最不爱要京腔京调的北京兵,和油腔滑调的天津兵。最爱要的是东北、湖南、和四川的兵。不爱要的理由是口音里没有骨气。爱要的理由是口音里有狠劲儿、利落劲儿、反骨劲儿。班长还说关键是还特抗揍,禁得住折腾。
一到文学上,又特别看重江浙一带,美其名曰古代多出才子佳人。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确实不假。但被口音压住才情也确有其事。
京津方言都是直来直往毫无渲染的那种调调上的油滑。
东北话乍一听地气十足,掺那么点儿戏劲儿,其实细品顿觉文采飞扬。鸡头掰脸——⽣⽓、发⽕、拼命。咋咋呼呼——活跃。鸟悄地——⼩⼼翼翼。消停了——冷静了、安静了。闹挺——⼼烦、后悔。嗷嗷地——声⾳⼤。
我感觉这些词汇,听起来更具象,更有画面,更有感官,甚至缕缕飘出诗意。
这些年随着东三省80、90后敢拼敢闯的精神,东北话也像蒲公英散落全国各地。全国各地犹如一锅棒面粥,兴起了大碴子味儿。
嗯,有时间赶紧去考个东北话证吧。别落伍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