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点20准时开写,好像从礼拜三开始我一点开始写,中间总会有些什么事情打断我,然后回来就接不上了,所以前几篇的内容,多多少少看着都有些断层,今天争取“一镜到底”。昨天说了说自己从小到大看书的经历,仔细想来也不全面,只是想起哪个说哪个,中间也漏掉了不少现在想来有些羞耻的文章。今儿继续补完昨天的东西。
今天不顺着时间线说,正好今天中午和朋友说到了看书的目的,我们就按这个线索来展开。从我的角度出发,我看书的目的无非就是以下几个:消遣娱乐,寻找认同,情感发泄,学习所迫,装逼。我一直以来的娱乐都是游戏开路,之后才是音乐,书籍,电影。就像昨天说的,看《三国演义》,启蒙大概是FC上的吞食天地和电台里的评书。为什么说《三国演义》这书这么容易沉浸其中呢,大概也就是因为罗贯中本人的笔法更像评书吧,其实说罗贯中的笔法不是很客观,《三国演义》本就是衍生于《三国志评话》这个在南宋已有雏形的评书文本。书中每一章节大多以一对字数相同的句子为标题,基本还保留了评书的形式。例如:曹丕乘乱纳甄氏 郭嘉遗计定辽东,许诸裸衣斗马超 曹操抹书间韩遂,丁奉雪中奋短兵 孙峻席间施密计等等,很多三国游戏的设计其实也是依据这本小说(但小说也只是小说,毕竟民间故事和真正的历史还相差很大)。前面说到的这三个标题中,三国杀的武将技能都有借鉴,郭嘉-遗计,许褚-裸衣,丁奉-短兵,用现在的话说就是“玩三国梗”。至于说三国杀以外的其他游戏,估计最有名的还是由一家日本的游戏公司光荣推出的一系列三国游戏了吧。至于光荣和它所推出的三国游戏,内容实在太多,我们另找时间开坑再聊。
说回《三国演义》本身,评书的特征并不只显现在标题上,同样也在每一段的字里行间能体现出来。例如文中对于武将的描写,“操出马于门旗下,看西凉之兵,人人勇健,个个英雄。又见马超生得面如傅粉,唇若抹朱,腰细膀宽,声雄力猛,白袍银铠,手执长枪,立马阵前;上首庞德,下首马岱。”,虽受篇幅所限,不能完全照搬评书里的盔甲赞儿,但也能看出这是从评书的人物描写中变化而来。我们再看看《三国演义》中对于战斗的描写,“次日,两军出营布成阵势。超分庞德为左翼,马岱为右翼,韩遂押中军。超挺枪纵马,立于阵前,高叫:“虎痴快出!”曹操在门旗下回顾众将曰:“马超不减吕布之勇!”言未绝,许褚拍马舞刀而出。马超挺枪接战。斗了一百余合,胜负不分。马匹困乏,各回军中,换了马匹,又出阵前。又斗一百余合,不分胜负。许褚性起,飞回阵中,卸了盔甲,浑身筋突,赤体提刀,翻身上马,来与马超决战。两军大骇。两个又斗到三十余合,褚奋威举刀便砍马超。超闪过,一枪望褚心窝刺来。褚弃刀将枪挟住。两个在马上夺枪。许诸力大,一声响,拗断枪杆,各拿半节在马上乱打。操恐褚有失,遂令夏侯渊、曹洪两将齐出夹攻。庞德、马岱见操将齐出,麾两翼铁骑,横冲直撞,混杀将来。操兵大乱。许褚臂中两箭。诸将慌退入寨。马超直杀到壕边,操兵折伤大半。操令坚闭休出。”评书里对于打斗的描述有一种说法叫“刀枪架”,本义是说以扇子为道具来进行打斗过程的演示,后来也泛指类似于上文的这种对于打斗场面的描写,但是小说与评书不同的是,对于战场广角镜头的描写要多于近身搏斗,也更加强调读者阅读时的临场感。
受游戏的影响,我刚接触《三国演义》时,多是关注这些“武戏”,愿意用游戏所谓的“战斗力”去书中找对应的描写,后来也听说过所谓的武将大排行,“一吕二赵三典韦,四关五马六张飞……”之类的。同时在三国无双这种动作游戏中,也愿意选用一些人气比较高的武将,例如游戏的主角之一“赵云”。但再看第二遍的时候,我却又被其中的“文戏”所吸引。鲁迅先生曾经说“状诸葛多智而近妖”,诸葛亮也是除刘备以外最有主角脸的一个角色了。甚至在小时候看电视剧和后来看书的时候,看完“陨大星汉丞相归天 见木像魏都督丧胆”这一回之后,故事对于我来说就算是结束了,因为主角没了,后面的故事也就没什么看头了。个中原因,无非就是自南宋开始形成的“刘备主角论”。由于南宋时期,中原地区被金人所占,自晋以来的中原正统论无以为继,所以在早期的评话文本中,就逐渐形成了血缘正统论,这一风气使得本在正史中是主角脸的曹魏,变成了反派,而作为伪政权的蜀汉和东吴,则被扶上了主角的位置。除此之外,文中对于诸葛亮的过度包装,也表达了作者自己的抱负,即文人出山匡扶天下的情怀。但多看几遍《三国演义》,再加上之后了解了正史和其他观点之后,我也算是对于这本小说的一些内容有了新的认知。最主要的,就是一种全新的视角,不局限于“诸葛亮,刘备主角论”,而是从曹魏的角度出发来看待整部小说。从这个角度出发,读者会发现曹魏势力所作所为并不像文中描写的那样的消极和反面,而刘备为了壮大自己的势力而不断的进行兼并战争,看上去也并没有那么的符合道义。这就多说一句前两年拍摄的一部电视剧,《大军师司马懿》,这部剧就是从曹魏的视角来讲述三国的历史,虽然还是有许多比较雷人的点,例如曹丕甄姬曹植的白学关系被无限放大,司马懿的老婆张春华有种走错武侠片场的感觉等等,但是其中对于曹魏文官集团,尤其是荀彧这个人的描写,还是非常到位的。整部剧给我印象最深的就是荀彧和曹操在决裂前夜的对手戏,算是将荀彧那种忠君爱国的文人情怀和曹魏集团的发展壮大之间的矛盾描绘的淋漓尽致。
再说回整个《三国演义》小说对于后世的影响,就像上文提到的,并不止于影视,曲艺(京剧中三国戏占了很大的比例),游戏。其本身也形成了一个文化圈子,即喜欢各种三国故事和喜欢玩“三国梗”的人群。而且《三国演义》的影响也不仅在中国境内,日本有众多的三国题材的作品(主要是ACG界),其他的作品中也有很多“三国”元素,例如一骑当千(娘化三国武将),SD高达三国传等等。其中最有名的,就是上文提到的光荣公司旗下的三国游戏,甚至达到了文化反输出的效果,引起了我这种人对于《三国演义》小说本身的阅读兴趣。
本来还想写点别的内容的,没想到一提到三国就收不住笔,明天我们可以继续说说别的阅读体验,这也算是个新坑吧。下期再见。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