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天 图书原文:P167 知识管理:被加工的碎片化信息
原文约400字左右,阅读需1分钟
华为的知识体系经历了三个阶段的发展:
第一个阶段是2010年之前,重点是显性知识管理,也就是文档管理,包括归納、存各种专利文档、人员文档、客户相关文档、事件相关文档,以及研究如何方便调取。
第二个阶段是在2011年之后,重点是经验管理。2011年华为引入了美国陆军、英国石油的知识管理顾问,开始强调人与人之间的经验交流,强调知识应用和实践社区。
第三个阶段叫作集体智慧管理,其本质是输出知识和解决复杂问题。华为开始追问,怎么利用集体智慧提高企业的应变和创新能力,解决复杂和不确定的问题?除了总结、利用好旧知,如何激发组织创造出新知?内容和知识能否直接变现?
这本书的重点不是组织的知识管理,但对个人学习来说,三个阶段可以给我们很多启发。
第一个阶段对应王夫人的境界,收藏很多文档、音频、视频并分门别类,然而并没有什么用;
第二个阶段对应王语嫣的境界,知道要联系经验,要加工梳理,要在应用中学习,要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
第三个阶段对应张三丰的境界,通过输出来升级表达、成为专家、变现知识,同时增长自我智慧、解决复杂问题、促进他人成长。
老王解读:
what:这段文字讲解了组织和个人的知识体系搭建的3个阶段。
why:为什么提升个人的知识体系管理能力呢?
第一,知识管理能力的本质是什么呢?是加工知识。举个简单的例子,同样的原材料,我们做成蛋糕,米其林的厨师和普通的蛋糕师的蛋糕的价格是不同的。所以,知识管理的最高境界,就让知识变得更有价值。
第二,知识管理的三种方法有优劣之分吗?其实并没有。当我们学会了RIA学习法,我们就应该知识,不同的学习方法是有适用背景的,也是有使用的前提的。
第三,要加入组织学习,提升效率。我们通过华为的知识管理的三个阶段,我们就会发现,知识共享是非常重要的,然后共享后面还有一些列的共同实践的过程,今天我们先不去讲解。
how:如何去使用知识管理的三种方法呢?
1、收纳整理分门别类建立知识体系。
这个是很多学习者都在使用的方法,看看微信的收藏,大家就明白我说的是什么意思了。收藏而不看这个是最大的问题。但是收藏,然后翻看一下,这个问题就解决了吗?没有,这里还要有理解(成年人)和背诵(孩子)。
收纳和整理来建立知识体系,这里最大的问题就是我们的目标太大。例如,我们想把唐诗的知识体系建立起来,特别简单,每天一首诗,一年后就建立起来了。如果你的对象是儿童,更简单了。
如果我想去学习“如何建立公司的知识管理体系”,搜集了很多内容进行分门别类,这种情况失败的概率太高了。而我搜索康师傅是如何建立知识管理体系的,这种情况下,我就可能在几天内成功,并且暂时性的看到知识的全貌。
这个知识体系的判断标准是,我有一堆资料。
2、联系经验,在加工、实践中建立。
这个说起来简单,但是隐藏着一个背景,就是我们自己已经有了一个知识体系,最起码是隐藏的知识体系。
举例说明:如果我对于电脑维修一点理论基础都没有,这个方法对于我来说,完全无效。但如果我会维电脑有一定的基础,例如,我能独立更换硬盘,我都说不出步骤来,但就是会操作。这就是有隐性的经验,我们可以通过把隐性的经验显性化,后续还可以继续升级。例如,什么情况下,换电脑硬盘可以解决电脑的问题,如提升速度、如减少故障等等。这样关于电脑硬盘更换的知识体系就形成了。
这个知识体系的判断标准是,我有一堆资料,同时,这堆资料能结合我的经验,帮助我解决问题。
3、通过输出来构建知识体系。
这个方法非常赞,但是对于一个小朋友或者是新晋的知识管理者来说,显然是有点难度的。因为这背后还隐藏者知识转化的能力,如何把知识变成对方可以接受的信息。例如,昨天有学员吐槽我,说我写的东西像写书一样,不太懂。原因就是针对初级学习者的输出和有经验的学习者的输出的标准和难度是不同的。
我们说一下以输出来构建知识体系和收纳整理构建知识体系的区别。我们以出书为例,很多的图书作者,只是把这一类的图书的知识整理一下,然后发布出来;而另外一类作者是通过学习转化(第一类知识体系构建),结合实际经验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第一类知识体系构建),最终总结出了大家常见的问题,通过输出成课程、书籍、文章来帮助大家解决问题,这个也是最高级,最有价值的知识体系。
这个知识体系的判断标准是,我有一堆资料,同时,这堆资料能结合我的经验,能够帮助我的学员们或者是客户们去解决问题。
实践应用:
思考一下,我们现在的知识体系属于哪一类的知识体系呢?是否有升级的必要呢?
说明:非常可能出现,我对于手绘的学习属于第一类,在搜集资料的过程;我对于演讲这个主题的知识体系已经到了第二类,能够结合自己的经验,不断的优化知识体系,帮助自己;而我对于学习和自我提升的知识体系已经到了可以帮助身边的朋友们去解决他们读书和学习的难题了。
那是否需要升级呢?当然,这个是由每个人的目标来决定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