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首页投稿(暂停使用,暂停投稿)
他赌上25年,只为留住她最美的样子

他赌上25年,只为留住她最美的样子

作者: 二更 | 来源:发表于2016-06-21 09:38 被阅读249次

    他留住了一座城最美的容颜 161


    北京胡同拆得最快的时候

    就感觉自己的铅笔跟不上拆迁的速度

    有的一边画着推土机就来了

    还有的一画完就夷为平地了

    再过三个月高楼就建起来了

    ——況晗


    那一年,京城下了一场许久不见的大雪。一位老爷子颤颤巍巍地走进展厅,身后还跟着七、八个人。一打听,才知道这位老北京已是八十多岁的高龄了,今天带着儿孙一大家子人,是想让他们看看曾经的家。老人静静地看着每一幅画,门前嬉闹的小孩,院子里说笑的街坊,在树荫下停自行车的青年……在那一瞬间,不断地在记忆里远去的胡同,似乎重新鲜活了起来。

    況晗回忆起2002年自己在北京举办胡同画展的这一幕,至今感慨万千。他说,那些祖祖辈辈生活在胡同里的老北京人,对着他的一张画,讲起故事来便滔滔不绝,这一回忆往往就是一个下午。街坊邻里寻常的小事,胡同里那棵上百岁的柳树,曾经在同一个院子里住过的名人,在狭窄巷子里学会骑车的儿女,他们娓娓道来,況晗却陷入了沉思。在此之前,他从未想过,自己的一杆铅笔,承载了如此沉重的分量。即使看来轻描淡写的回忆,都隐藏着一份厚重的不舍。

    他更不曾预料到,老北京胡同消逝的速度是这般惊人,而今许多人竟只能在他的画中寻找过往的回忆,再度描清胡同那逐渐模糊的轮廓。而他之所以画北京胡同,却缘起于一次无奈的搬家经历。上世纪90年代初,江西人況晗刚到北京工作不久,暂住在单元楼里,由于户口、档案等原因,单位无法落实房子,他们一家三口只能住进北新胡同12号院的一间小屋。这区区9平米的小屋,放张床放个炉子,就挤得人郁闷。再加上朝北无阳,況晗的心中更感灰暗。

    在如此狭促的房间,连支块画板的地儿都没有,且那时一家人全靠他的一点工资生活,窘况之下,他只得在院子里画画。他慢慢地发现眼前那些最普通的景物就是很好的创作素材,画完了灰色的墙壁,纸糊的窗户,窗台上的盆花,他接着画门外的胡同,一画完又跑到旁边的胡同继续画。学水彩出身的他先用水彩画,但画着总觉得有些突兀,就尝试用铅笔创作。摸索多了他发现铅笔能够恰到好处地表现胡同朴素厚重的韵味,黑、白、灰的光影变化又将胡同饱经沧桑又不乏温情的一面含蓄地展现出来,两者完美契合,況晗也就此将宽线条铅笔画发展成了新的画种,这一画就是25年。

    到如今,況晗总说画胡同是无意间做了一件应该做的事。大抵是因为,他也曾是真切地感受过胡同曼妙之处的人。从一开始对胡同的排斥,到后来回忆起来,说的全是对胡同的留恋与不舍。这其中,有胡同的那份静谧,安静到只有蝉鸣的夏夜;更有一份割舍不下的亲情。在挤满七八户人的院子里,和他本无丝毫关系的邻居待他就像亲人一般。他和妻子外出时,隔壁的大爷大妈总会帮忙照管自己的儿子,无论哪家做了好菜人人都有份吃,外出时基本不用上锁,而那句“注意安全”总让他想起妈妈的叮咛。即使搬出去了,依旧像亲人一样相互走动。況晗深情地说道,胡同里的情谊恐怕是哪里都比不了的。

    正是因为这份感同身受,況晗画出的胡同才能唤起北京人内心深处的记忆。越来越多的人鼓励他,支持他继续画下去。在北京旧城改造快速推进的时候,慢性子的況晗不得不加快了步子,要赶在推土机到来之前,把胡同留在他的画里。他买了好几本地名志,骑着自行车、背着画板带着相机,几乎跑遍了北京的胡同,留下了几百幅胡同的画像。为了捕捉最好的角度和光影,有些胡同他跑了不下50次,春秋冬夏,清晨日暮,都要去上一遍。尽管他快不过推土机,但他会尽量用铅笔多留住一些胡同。


    一杆轻巧的铅笔,画出老北京胡同的厚重历史和段段曼妙的传奇;一抹单调的灰色,却叫那富有温情色彩的人情味染上心间。虽然这昔日生活图景随着城市格局变迁而成为陈迹,或因建筑物的崩塌,或因人的离去,但起码还有一个画家在与时间争夺着逐渐远去的记忆。也许多年以后那个叫故乡的词,也只能从这画中想起。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他赌上25年,只为留住她最美的样子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hbkjdt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