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作者说,克服社交焦虑是一个学习的机会。用成长型心态去看待她,会知道这也是帮助我们成长的机会。社会焦虑带来一个现象叫作“自我逃避”,就是通过做事来避免与他人进行接触、交流。虽然社会焦虑会让我们错过一些机会,但并不是说社交焦虑不好,她也会产生一些乐趣,比如羞怯的美好。
2.社交焦虑的本质核心是怕被暴露,比如说我们的焦虑、外表、情绪、性格、社交技能等都会被别人发现、评判,我们的大脑会有很多声音,“他会不会觉得我不好看啊”“我刚刚是不是不该将那句话啊”“好尴尬啊”……我们人际关系相处模式和行为模式往往是遵从了大脑中的声音。
3.社交焦虑也有好处,它能够带来群体的和谐,进而带来个人安全感。因为在意别人看法说明更加看重集体的感觉。一个内向的人可以没有社交焦虑,她自己一个人带着也很舒服,不会因不合群而恐惧。但一个人不管内向还是外向,都有可能有社交焦虑的煎熬。
4.改变社交焦虑有两个方法,一个叫实践,一个叫“认知行为疗法”。也就是说认知行为是可以被矫正的,通过不断的练习和实践。行动是可以改变想法的。情绪脑和理性脑达到统一了。
5.如何学习克服社交焦虑
首先是我们要去面对我们头脑中的声音——内在评判。我们内在室友太喜欢评判自己了,这声音明明是希望我们更好,防止危险入侵,但因为我们过度害怕,所以越发焦虑,一焦虑,就会冒出消极负面的词汇。
内在评价的特点就是会低估自己,而高估别人对你的重视。
人对自己的看法和别人对自己的评价有时候是完全不一样的。所以当我们内心出现这样的声音时,问问自己:那对你有用吗?可以做个测试,把自己的担忧恐惧焦虑写下来,然后过段时间看看这些到底有没有真的发生。
那么如何不把内在的声音当一回事呢?
第一个方法,叫作“替换”,就是将内在的声音具体化。像个律师一样去推敲这个声音在现实中上演的可能性,因为让我们焦虑的往往是一种模糊的感觉。我们可以通过问自己具体会怎么样,最糟糕的结果会怎样,谁会怎么说,说了又能怎么样来使整个事变得清晰,这个叫“去灾难化”的过程。
灾难化的想法是一个模糊的感觉,就是莫名其妙地烦躁,也不知道该怎么办。但是一旦你把它问清楚了,去灾难化,这个事其实就算发生了,也就那么一两个人,说那么一两句难听的话。其实无所谓,它对于我们的生活没有太大的改变。
第二个方法,拥抱你的焦虑。我们的头脑里往往有一个声音扮演着“暴躁教练”的角色,这时我们可以引入“善解人意的教练”的角色。给予自己同情,首先保持正念,回到当下,当下没有任何问题。接着看到自己有所进步的地方,告诉自己,多给自己一些积极正向的心理暗示。最后,你可以去观察,会发现人性是共通的,你有的感受别人也会经历到。爱出者爱返,福往者福来。当自己带着善意去看这个世界时,世界也会报你以歌。
所以去面对这个内在室友,直面好过抗拒,抗拒一次管用,那么第二次第三次呢?非得活在一个密封不见光的地方去逃避吗?就甘愿这样躲一辈子吗?
这时你有另一个选择:去行动。
作者认为:先假装自己能够做到。如果你的内在声音告诉你你做不到,很有可能你真的无法做到。另外还可以通过扮演一个不是自己的角色,因为这个角色与自己无关,有了特定的结构安排,会让自我暂时歇息一会,缓解社交压力。
6.找到自己的安全行为,尝试做一些让自己出丑或感觉尴尬的搞笑行为。当你学会主动地放弃这些让你觉得安全的行为的时候,你会变得更加自在,内心更强大。
7.对社交焦虑的误解
第一个就是“我必须时刻监控自己和自己的焦虑”。实际上,我们应该把焦点放在做事上,而不是放在内在评判上。
第二个陷阱就是“我的感觉就是我的模样”。
第三个陷阱是“人们都会评判我”。
第四个就是“我们必须表现得完美”。社会上绝大多数都是普通人,就像以前学生时代考试排名一样,总有好中差,那中部和尾部的人怎么活好他们的一生呢?
第五个陷阱就是“我的社交能力极差”。实际上,焦虑才是社交能力不高的原因。
第六个就是“喝酒能让我放松”。不要因为降低焦虑而过度饮酒。
8.可以多通过语言来表达自己对他人的喜爱,毕竟人都喜欢跟喜欢自己的人相处。所以多将视角转移到他人的优点及可能性上。
总之,你不用担心别人对你的看法,你需要做到的只有一件事,就是与人为善,敞开心扉。也就是说保持善良,保持温暖,有终身成长的心态,社交焦虑便不会给你生活带来负面影响,反而会让你的人生更加丰富多彩。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