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身边的仁义之道(上)

身边的仁义之道(上)

作者: 乐德乐 | 来源:发表于2024-12-16 12:05 被阅读0次

孟子说,圣人是人类百世的导师,伯夷和柳下惠就是这样的人。受伯夷之风感染的,顽劣之人变得俭敛,懦弱无能的人变得有志向;被柳下惠之风影响的。轻薄之徒变得敦厚,狭隘之人变得宽厚。伯夷和柳下惠的风范在百代之前激励了那个时代,即使在百代之后,人们听到他们的事迹,依然没有不感到奋发的,如果不是圣人,怎么可能有这样的影响力呢?不要说那些受过圣人亲自教导熏陶的人了。

伯夷是圣之清者,故顽父、懦夫都变得清正;柳下惠是圣之和者,故薄夫、鄙夫变得宽和。孔子为集大成者,受了孔子思想的熏陶,那么必然有更高的追求和境界了,故孟子具有远大的胸怀,一生为了谋求天下太平而奔走。

孟子说,仁,使人成为了人。总括而言,仁就是道。

人之所以为人,而区别于其他生物,就是因为仁是人的本性。它表现在人的方方面面,概括起来说,人行走世间,无论做什么事,只要以仁为本,就合乎天道了。这其实就是仁义之道。

以下,孟子举例说明仁义之道在生活中的具体表现。

 孔子不得不离开鲁国了,他自己形容当时的心情说,我的行程是拖拖拉拉的,孟子说,这是离开自己祖国的应有之道。孔子本来已经淘好米准备做饭了,一旦决定要离开齐国,捞起淘好的米,马上就启程,孟子说,这是离开他国的态度。

 孟子说,孔子在陈蔡边境被人围困,陷入困境,这是因为他与两国的君臣都没有交情。

孔子在陈蔡期间,没有为了自己的生存,而可以笼络与君臣的关系,该说什么还说什么,该做什么还做什么。最终,孔子还是脱离了困境,这不是凭借私情和权力办到的,而是圣人的影响力。

 貉稽对孟子说:“我在别人嘴里特别不是东西。”

孟子开解道,无妨!有识之士多被人非议。《诗经·邶风·柏舟》云:”忧心悄悄,愠于群小。”孔子就有这样的遭遇。《诗经·大雅·绵》云“肆不殄厥愠,亦不陨厥问。周文王便是这样的。”

《邶风·柏周》这首诗歌,抒发了被人诽谤时的忧愤之情。孔子也曾数次被人谗谤,但他并不以此为忧。齐景公想重用孔子,晏婴马上出来阻止;孔子任鲁国司寇,被人非议排挤;楚昭王要重用孔子,结果令尹子西又出言阻止。

《大雅·绵》是周人的民族史诗,叙述了从古公亶父到周文王创业立国的过程。肆,于是。问,通闻。肆不殄厥愠,亦不陨厥问。说的是,崇侯虎在商纣王面前诽谤西伯侯姬昌,姬昌无法阻止他人的诽谤,因此还被囚禁在羑里,但他的名声并不因此而陨落。

连周文王和孔子这样的圣人都要被被人说坏话,更何况是其他人呢?但我们似乎更可以说,你不被被人说坏话,是因为你还不够格。

【《孟子》简读之尽心篇012】

相关文章

  • 17章 治国原则

    大道废,有仁义。 智慧出,有大伪。 大道:合乎自然规律的治身之道和治国之道。仁义:仁爱和正义,是人类最美好的思想品...

  • 79、孔孟之义:宋江为什么将“聚义厅”改成“忠义堂”

    孔孟之道,仁义也;仁义者,孔孟之道也。仁和义是孔孟思想体系中的两个重要概念,前面我们探讨了孔子的仁,那么义又是什么...

  • 如道

    天道地道人之道 宇宙万物源于道 太极阴阳生于道 道德仁义国之道

  • [拙作明朝万历科举试题]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生以成仁

    文 | 柳子卿 孔曰成仁,孟曰取义,孔孟之道,封建士大夫之道也,封建士大夫之道即仁义之道也。故闻古之人废生而存义者...

  • 如果人生是一本书,你会为此取和名。

    我为此取《修道》 修:修养身心,以达到天人合一。 道:仁义之道,有所为有所不为之道。

  • 少年论

    吾之少年也,因以道德仁义礼为本,而立于天地之间也。 道,天地之道,万物之道,君子之道,行道而为人,依道而立身,顺道...

  • 观止韩愈2022-04-30

    韩愈的原道:探究到的本来意义。文以载道,在的是儒家之道。 第1段写仁义道德的含义。道家的道德不是仁义,做基础。,是...

  • 儒家文化探源

    孔曰成仁,孟曰取义。孟子得学于子思,子思是孔子的孙子。孟子可谓得之于孔子之学。 不论如何,孔孟之道就是仁义之道。这...

  • 儒家思想探索

    孔曰成仁,孟曰取义。孟子得学于子思,子思是孔子的孙子。孟子可谓得之于孔子之学。 不论如何,孔孟之道就是仁义之道。这...

  • 孟子的仁义之道和性善论

    孟子是继孔子之后,中国伦理学史上又一位伦理学大家,被尊称为“亚圣”。孟子,名轲,生于战国初期。受业于孔子孙子子思门...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身边的仁义之道(上)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hbqkej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