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孩子的天性中,有一种探索外面陌生世界的欲望,他们心中原本有着无数个“为什么”,想了解这个奇妙世界的本来面目。如果成人用习以为常的姿态和不以为然的态度来对待,孩子的这种探索陌生世界的翅膀就会被逐渐禁锢。
在一次庆祝六一的联欢会上,主持人说:“请家长们向后退几步,给孩子们留出一片自由的空间,看看我们的孩子当爸爸妈妈不在身边时表现得怎么样。”家长们试探着退后了一步、两步、三步,便哄笑着不肯再退。而且不一会儿,就又紧紧围住了孩子们,并不时大声提醒队伍中的孩子注意这个、小心那个……站立的大人们形成了一堵人墙,遮得孩子们密不透风。
现在的孩子,承载着太多的爱,这种爱有时候在孩子四周形成厚厚的屏障,阻碍了孩子的自由活动。每个父母都对孩子寄予了无限的期望,都为孩子费尽了心血,目的无非是让孩子将来能成才立业,在未来竞争激烈的社会中立足。但什么样的孩子才能更好地在未来社会立足?是父母亲怀里抱大的孩子吗?是生活在父母羽翼下毫无主见、毫无个性的孩子吗?不是。每个父母都明白这个道理,但实际做起来却往往因为爱心太切、期望太高而把孩子“箍”得太紧。他们无法对孩子放手,不敢松开孩子的“翅膀”,哪怕是几步之遥。为什么在生活环境、教育条件越来越好时,我们的孩子反而自主能力越来越差了呢?作为家长的我们,是否在爱孩子的同时,曾经考虑过这样的问题?
有一个很有趣的故事:
老师问同学:“树上有10只鸟,开枪打死一只,还剩几只?”
这是一个传统的脑筋急转弯题目,不够聪明的人会老老实实地回答“还剩9只”,聪明人会回答“一只不剩”。但是有个孩子却是这样回答的。
他反问:“是无声手枪吗?”
“不是。”
“枪声有多大?”
“所有的鸟都可以清楚地听到。”
“在这个城市里打鸟犯不犯法?”
“不犯。”
“您确定那只鸟真的被打死了?”
“确定。”老师已经不耐烦了:“拜托,你告诉我还剩几只就行了,好吗?”
“树上的鸟里有没有聋子?”
“没有。”
“有没有关在笼子里的?”
“没有。”
“边上还有没有其他的树,树上还有没有其他的鸟?”
“没有。”
“有没有残疾的或饿得飞不动的鸟?”
“没有。”
“打鸟的人眼有没有花?保证是10只?”
“没有花,确定是10只。”
老师已经满头大汗,但那个孩子还在继续问:“有没有傻得不怕死的?”
“都怕死。”
“会不会一枪打死两只?”
“不会。”
“所有的鸟都可以自由活动吗?”
“完全可以。”
“如果您的回答没有骗人,”学生满怀信心地说,“打死的鸟要是挂在树上没掉下来,那么就剩一只,如果掉下来,就一只不剩。”
这位学生的话还没说完,习惯于标准答案的老师已经晕倒了!
从这个看似笑话的故事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个孩子的思想在没有限制自由发挥的情况下,是多么自由奔放、充满生命的活力!
可见,松开孩子的翅膀,让孩子自由地想像和成长是多么的重要。
作为家长,不能折断孩子的翅膀,打击孩子的积极性。而要有意识地引导孩子、鼓励孩子积极思考,对孩子的提问表现出自己的兴趣,与孩子一起去探索,去寻求未知的答案,让孩子能够独立,这样孩子就会不断地健康成长。
在日常家庭生活中,要经常引导孩子独立地处理各种事情,逐渐养成一种独立生活和思考的好习惯。只有这样,我们的孩子才会成长为一名健全的人,也才能够经得起风雨的考验。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