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背景
春秋战国的官职体系
陈仲子是战国著名思想家及隐士,曾在齐国稷下学宫任教。他生长于官宦世家,其兄陈戴承父荫为上卿,广宇华栋,锦衣玉食。
上卿是古代官名。春秋时,周朝及诸侯国都有卿,是高级长官,分为上卿、中卿、下卿三级。
战国时作为爵位的称谓,一般授予劳苦功高的大臣或贵族。相当于丞相(宰相)的位置,并且得到王侯、皇帝的青睐。
春秋战国的社保措施
《周礼·地官司徒》一书提出了六项社保措施:一曰慈幼,二曰养老,三曰振穷,四曰恤贫,五曰宽疾,六曰安富。对象涵盖了幼儿、老年人、穷人、处于困境的人、残疾人以及富人。前五者都好理解,对于富人的“社会保障”主要体现在一个“安”字上,而安富措施主要体现在国家政策不“杀富”,在赋税措施上能够让富人承受得起。
核心知识点
什么是廉?有分辨,不苟取
春秋时期军事家管仲著《管子·牧民》,提出:何谓维?一曰礼,二曰义,三曰廉,四曰耻。《五代史·冯道传·论》曰:礼、义、廉、耻,国之四维;四维不张,国乃灭亡。
“廉”的原意是逼仄,稍后引申为有棱角、正直、不贪婪。与其他道德规范推崇的那些“可为”不同,“廉”这一观念特别强调哪些行为“不可为”。孟子说:可以取,可以无取,取伤廉。诱惑在你面前,到底是取还是不取?这里就把“廉”作为判断标准。
朱熹在《孟子集注》中说:廉就是“有分辨,不苟取也”。有分辨即有原则,苟取即无原则。《论语•述而》也表述过类似的思想:“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所以,理解“廉”有两个要点:1、要有原则,有底线;2、重在知道何者“不可为”。
中国古代思想文化中讲“廉”是具有普遍性的,是对君子的要求,官员自然尤其需要注意,但又不仅限于官员,人人都需要用“廉”要求自己。
应用延伸
苦修并不一定高洁,不要对受苦上瘾
陈仲子的家庭并非暴发户,而是家族一代代人积累下来的世家。兄长陈戴也未必挥霍民脂民膏,而是也承担着巨大的职责。
他把自己撇得干干净净,并不全然是自尊自爱、对自己有要求,而是自怜、自我标榜:我一定要比你更好、更高级。
在兄长回家之前,他就知道这只鹅是兄长家养的。他并不是绝对不能吃,只是不能被兄长看到,经不起兄长的讥讽而已。
当你把“别人会怎么看我”看得比“我应该怎么做”更重要,就是掉进了道德的陷阱。苦修并不意味着高洁,不要对受苦上瘾。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