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有没有发现,生活中那些思路清晰出口成章的人就显得特别厉害,就连吵架都吵得更有水平,反应比常人快很多。
表达不清,说话卡壳,说了上句,接不上下句,或者自顾自说了半天,听众却一头雾水,不明所以。
在公众场合发言的时候,这种情况就尤为明显。即使准备得很充分了,一上台还是会大脑空白,语无伦次。
每次看到那些被突然点名发言的人,在毫无准备的情况下仍然能调理清晰,侃侃而谈,内心的羡慕之情无以言表。
这是很多人都曾遇到的困惑,逻辑思维不够是主要原因。
逻辑思维能力,它是一种对事物进行观察、分析、判断和推理,并且能够准确而有条理地表达自己思维的能力,逻辑思维能力也是化繁为简的能力。
很多人把逻辑思维能力等同于数学和计算能力,将自己逻辑思维不好归结为小时候数理化学得不好,认为自己逻辑不好已经无药可救。
其实不然,逻辑思维能力不同于数学和计算能力。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只要语言和理解能力达到及格线,就完全有机会提高逻辑思维。
从我个人的成长经历中,总结出提高逻辑思维能力的几个方法,可供大家参考。
首先要“认识”逻辑思维能力。也就是,你必须从科学角度了解什么是逻辑思维,其核心是“逻辑”,懂得逻辑,然后按照逻辑的方法去思考,你就获得了逻辑思维的能力。说得更简单直接一些,就是学会用一套富含“逻辑”的方法去思考问题、解决问题。
那么应该如何做,才能更好地训练和提升自己的逻辑思维呢?
01 阅读逻辑思维方面的书籍,充分认识什么是“逻辑”
有四本书,可以帮助认识什么是“逻辑”。
《金字塔原理:思考、表达和解决问题的逻辑》
作者:芭芭拉•明托
本书的作者芭芭拉•明托不仅是哈佛商学院的第一批女学员,而且是世界知名的麦肯锡咨询公司的第一位女咨询顾问,这本书一经面世,持续畅销40多年,是最经典的思考和表达书籍。
这本书能够迅速帮助你突出重点,理清思路,将话说到点子上。在解决问题的时候形成自己的一套思考逻辑。
作者在书中提出了一种结构清晰的表达和思考策略——金字塔原理。就是用一种重点突出、逻辑清晰、层次分明、简单易懂的思考方式、沟通方式,本质是一种系统管理信息的方式。简单说来,就是把观点组织成形似金字塔的结构:先找到一个中心点,然后找到可以支撑这个中心点的论据,每一论据又可以作为再下层的中心点,依次展开。
1、如何用金字塔原理提升思考能力?
金字塔通常可以分为“塔尖、塔身、塔基”三个部分。金字塔原理,就是根据金字塔的结构,把金字塔分成纵向结构和横向结构。纵向结构就是从塔尖到塔身,再到塔基,横向结构就是塔身和塔身、塔基和塔基之间的逻辑结构。
运用金字塔原理,可以帮助我们在写作、思考、表达、解决问题的时候,像金字塔结构一样,整体上把握纵向结构,突出重点;具体内容上把握横向结构,突出层次性和逻辑性。
金字塔原理遵循四个基本原则:
塔尖:结论先行
可以先把最重要的信息传递给他人,再按照对方的需要决定是否层层递进地展开,节约沟通时间。
纵向:以上统下
这是上下层之间的逻辑关系。上层是提问,下层是对其的回答;上层是观点,下层是多个论据。
横向:归类分组、逻辑递进
它使同一层级属于相同的逻辑范畴。逻辑关系可以是并列,同为上层节点的特例,也可以是时间、因果、程度等等的递进结构。
2、如何用金字塔原理解决问题?
金字塔原理不仅可以提升思考能力,还可以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我们每天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解决问题也需要一套严密的逻辑和方法。使用多种框架组织和分析过程,在大脑中预先组织解决问题的思路,就会使解决问题的过程有章可循从,从而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界定问题
也就是使用连续分析的方法来界定问题。需要先弄明白问题发生的实际结果、期望达到的结果以及实现良好结果的解决方案有哪些。
结构化分析问题
分析问题的标准流程是:收集信息--描述发现--得出结论--提出方案。
为了有效地找到结论和行动方案,分析人员必须有意识、有条理地去收集事实,提出符合逻辑的发现。而建立诊断框架和逻辑指导,来分析和指导思维,能有效提高解决问题的效率。
要实现这个流程需要五个标准步骤:从信息资料入手、设计诊断框架、使用诊断框架、建立逻辑树、是非问题分析。
简单说就是收集尽可能多的相关信息,并分析造成问题可能的原因,提出各种假设,设计一项或几项重要的实验,根据产生的结果排除一个或多个假设,最后得出明确结论,在此基础上相应地采取补救措施。根据呈现有形结构、寻找因果关系和归类分组这三种结构化分析的方法去建立诊断框架。根据这个框架去找问题的原因,然后将产生问题的可能原因分类。
本书采用非常抽象的理论讲述了我们在思考、表达和解决问题的时候可以采用的逻辑思维方式。
本书用完全理论性的方式构建起了一套思考、表达和解决问题的逻辑,虽然读起来不是非常好理解,但如果能够结合日程工作生活中的实例去分析,就会发现其原理非常具有实用和操作价值。
《思考,快与慢》
作者:丹尼尔•卡尼曼
这是一本深刻的心智探索之书,作者是世界著名的心理学家,但他却获得了诺贝尔经济学奖,为什么呢?他其实是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自己,他的这本《思考:快与慢》被誉为是堪与亚当斯密的《国富论》和弗洛伊德《梦的解析》相媲美的书。这本书甚至被认为再过一两百年之后,还是会具有反脆弱的力量。
这本书结合很多心理学和脑科学的研究结果,揭示了我们在决策中所采用的两种思考模式:迅速而直觉的系统1和缓慢而深思熟虑的系统2。
卡尼曼以大量的心理学研究和生动的案例告诉我们,这两种思考模式是如何影响我们的选择、判断和行为的。这本书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自己的思维习惯,做出更加明智的决策。
在这本书中,作者介绍了很多经典的心理学实验,可以让我们更清晰地认识我们的大脑运行规律,并直观感受到大脑工作的利弊。用书中的两个有趣的实验来解释人们所不知道的大脑运行规律。其中一个实验是在英国一所大学的办公室茶水间进行的,多年来,这间办公室的职员都需要自费在茶水间喝茶或者咖啡,这些费用都是靠大家自觉在盒子里投币完成,并没有人监督。有一天,有人在价格表的上方贴了一张横条,上面什么都没写,但是在接下来的10周时间里,实验者会在这张横条上帖上一张图片,但是图片的内容是变化的,要么是一朵花,要么是一双眼睛。但是没有人对图片做过任何说明和解释。
令人惊奇的是,盒子里的钱的数量却发生了变化。实验结果显示,凡是在图片上贴花朵的时间里,盒子里的钱就会减少,而贴眼睛的时候,盒子里的钱是贴花朵的时候的三倍。这个实验说明,人的大脑会在无意识状态下受到外部信息的干扰,比如图像信息。仅仅是用了图片这种象征性的符号,就让人们改变了行为模式,因为眼睛象征着有人监督的意思,有人监督的时候,投币数量会增多。
此外,还有一项以音乐作为外部干扰信息的实验,也与上面的眼睛图片一样,产生了神奇的效应。这些实验结果非常出乎意料,完全颠覆了人们以往的认知。除了图片、音乐等信息之外,研究发现,文字也具有同样的作用。有一个用文字所做的实验是这样设计的:让参加实验的人从5个单词中挑出4个单词组成句子,比如,让参加实验的人从“发现,他,黄色的,上班,马上”5个词中选出4个来组成句子。
其中有一组被测试的学生面对的词语当中有一半以上是与老年人有关的,比如,健忘的、满脸皱纹的、秃顶的、灰白的等,当这些学生完成这些任务之后,紧接着被安排到另外一个办公室参加另外一个实验。而要去另外一个办公室,需要从大厅的一头走向另外一头。但是其实实验的真正目的是测量他们从这一头走向另一头所花的时间。
实验结果表明,这组以老年人的词汇为实验内容的学生,他们走路的速度明显比其他组的同学慢很多。很显然,这些带有老年特征的词汇催生了被实验者“走得慢”的行为,而这些行为的发生同样是无意识的。学生们都不认为自己的行为受到词汇的影响,但事实上,人们在无意识情况下,大脑确实受到了这些信息的影响。
这个实验再次说明人的大脑并不总是有意识的。以上实验都是属于这本书中所说的系统1的范畴。可以发现,大脑系统1的运行是无意识的,它随时开启,无法关闭,而且这种运作方式并不费脑力,所以不容易被察觉。而系统2是指把注意力专注到一个活动中来,比如,复杂的运算和记忆等,系统2的运行通常与人的专注度有关。所以系统2的运行模式非常消耗能量,速度也很慢。
通常情况下,系统1和系统2的搭配使用是非常高效的,但是系统1虽然非常善于完成自己的本职工作,比如在它熟悉的情景中,所采用的模式是精确的,在遇到挑战时做出的第一反应也基本上是正确的,但是它却会出现一些系统性的错误,从而影响决策。这就需要系统2去弥补这个缺点。
《论证是一门学问:如何让你的观点有说服力》
作者:安东尼•韦斯顿
演讲和吵架都用得上的好书,里面介绍了50条具体的方法,教你理顺思路,说话更有说服力。
本书是一本清晰、简洁、实用、有趣的论证规则手册。作者运用大量易于理解、趣味性十足、而且充满生活化的例证。
书中归纳了50条必须遵循的论证规则,涵盖了各学科、各种类型的案例。全书首先阐述了构建简单论证的通则,即如何从可靠的前提出发,理顺思路,使自己的论证简明、具体;其次,提出了举例论证、因果论证和演绎论证三种论证方法,并讨论了详细论证、口头陈述、议论文写作和公共辩论所应遵循的规则;最后,作者列举了论证过程中比较常见的谬误和陷阱,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实践过程中人们经常会犯的错误,从而更好地规避。
可以说,这是一本非常实用的日常说话手册,对照这本手册上的实例,去分析和纠正自己在演讲、辩论和写作中的偏差,从而能够使你的文章、谈话、辩论有理有据,更有说服力,更容易被读者、听众和对手欣然接受。
《学会提问》
作者:尼尔•布朗 斯图尔特•基利
世界上不缺好答案,但是缺少好问题,有的人提出的问题比答案本身还要精彩,因为他们的头脑中会举一反三地给自己提问题,提问的过程就是在整理自己思路的过程。
书中的内容就是帮助我们用批判性思维去判断,看清每一个信息的真正内涵,对于提高自己的思维能力和沟通技能都非常有帮助。作者在书中分享了很多提问的技巧,可以帮助我们更加深入地思考问题,同时也能更好地与他人交流。
作者用了海绵和淘金者来区分两种不同的思维方式。海绵什么知识都吸收,比较包容,但缺点是不能区分哪些是需要的哪些是不需要的;淘金者通过不断提问来判断这个知识点是否对我有用,剔除掉那些无用的思想。将两种思维模式结合起来就是强势批评性思维,即全盘接受这个观点,但要进行批判和评价。作者的原话:弱势批判性思维是利用批判性思维来捍卫自己当前的信念。强势批判性思维是利用批判性思维来评价所有的断言和信念,尤其是对自己的信念加以评价。
我们要想拥有批评性思维,就需要建立一套正确的价值观,包括自主决断力、好奇心、谦恭心理等。
提高批评性思维的有效性的两种建议:
其一,将他人的观点有机融入我们自己的立场中(避免过度依赖专家)。
其二,有分寸地把控我们的语气。
说话和写作过程中,语气对于吸引观众至关重要。当一个科学家有了一个想法时,他的第一步不是走出去为自己的想法寻找证据,而是思考想法中每一个可能的错误。
02 写作是训练逻辑思维的绝好途径
这个观点可能颠覆很多人的认知。
很多人认为训练逻辑思维的最好方法不应该是数学吗?为什么是写作呢?
其实数学或者其他理工科的能力培养同样离不开作文功底,其底层逻辑应该是对语言的理解能力和组织能力。
一个普遍的现象是,理工科成绩好的同学,语文必然是好的,因为要读懂那些复杂的概念、公式和计算等,都需要较强的文字理解能力和组织能力。
让一个已经离开学校很多年的成年人再回头去学习数学,他们未必有这个兴趣和耐心,因为生活中几乎用不到,很难投入时间和精力去做。而写作则不同,几乎所有的行业都会用到写作。而据我观察,那些能在各个领域做出较大成绩的人必然有较强的写作能力。反过来,训练好写作能力,也能让你在工作中取得更大的成就。
这里讲的写作,不是那种用华丽的辞藻修饰的文字,而是用富有逻辑的语言把一件事情讲清楚的能力。
写一篇专业的文章需要提出观点,收集资料,按照一定的层次论证自己的观点,要想让自己的观点具有充分的说服力,就必须选择合适的证据,并进行有理有据的论述,而这个过程就需要具备很强的逻辑思维。
写一份工作报告,则需要就所论之事说明前因后果、调研数据、解决问题的方案等。
即便是不需要写论文和工作报告的人,在日常工作中也需要给上级汇报工作进度,或者在某个场合做一场简单的发言,这些都需要你在大脑中打好“腹稿”,这与文本的写作是一样的道理。
那些被认为可能最不需要写作能力支撑的销售工作,逻辑思维能力同样派得上用场。向客户介绍自己的产品或者服务,有时需要用简明扼要的语言快速描述,有时候又需要一些实际的例证支撑,不得不说,那些逻辑混乱的描述肯定无法打动顾客去消费。
以上这些问题,都可以通过写作获得改善和提升。
养成日常写作的习惯,善于用文字将身边发生的事情记录下来,这本身就是一种很好的思维训练。
要写出来文字,就先要在大脑里有想法,而从想法变为文字又需要经过大脑的梳理和加工,在这个简单的过程中就完成了一次思维训练。
但是这个过程又是痛苦的。大多数人不喜欢写作,根本的原因就是无法忍受“写不出来”的痛苦。一是没有认识到写作的好处,其次就是错误地以为“写作需要天赋”,可以说,这个概念耽误了太多人在写作方面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写手”“作家”都承认,除了那些顶尖的写作高手外,普通人的写作都不需要什么天赋,它完全就是一门“手艺”,熟能生巧是其中最大的诀窍。
如果你能在各种情景中有意识地按照这个要求去训练自己的表达,你的逻辑思维也会越来越好。
03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训练逻辑思维
除了写作这个方法外,在处理日常生活中的大小事务时,也有意识地去思考和训练自己的思维,同样有助于提高自己的思维能力。
要做到这一点,以上提到的读书和写作是基础。但凡读过一些逻辑方面的书籍,在心里埋下了想要训练自己逻辑思维能力的种子,你就会无时无刻不在有意识的状态之下,遇到任何事情,都会调动大脑中有关思维方法的内容,去适用在当下的情景中,让自己的大脑始终处在理性中,而不会轻易被情绪所左右。
就拿“消费”这件事来说吧。消费是每个人从一出生就不得不面对的问题,而且伴随每个人的一生。不知从何时起,人群中开始流行一个观念,那就是要活在当下,享受当下,因为昨天已经过去了,未来不知道,所以能把握的只有现在。
这个观点在多数人中引起了极大的共鸣,大家都觉得说得对啊,人生苦短,就要享受啊,享受才能快乐。但是又有多少人从根本上思考过或者质疑过这个观点呢?
先说说这个鼓吹人们应该活在当下的话语是什么时候出现的?是谁最先提出来的?
具体哪一年出现的我不确定了,但是可以确定的是,鼓吹这个思想的人并不是成功人士,或者思想家,或者哲学家、人生哲理家之类,而是商家。
商家为了刺激大众的消费,就鼓吹出这么一个论调和话语,说要活在当下啊,女人要多穿漂亮衣服啊,要戴好看的首饰啊,要买昂贵的化妆品啊,要享受生活啊,不然就老了!要尽情享乐啊,不然就老了!要珍惜现在啊,不然就老了!所以各种节假日的商家宣传甚嚣尘上,而且在消费者心理种下了一颗“种子”,在某某特殊的时刻,需要仪式感,而仪式感的制造说白了都是通过消费营造出来了,最终的收益者只有商家。
大家想想,是不是这么一回事?
好多人又会反驳了,说,你看,地震,天灾人祸,天天发生,我不享受,万一哪天不小心嗝屁了,不都白瞎了吗?
其实天灾人祸,这些事情都是小概率事件,但是如今信息畅通,世界各地发生的所有大事件通通都能进入我们的大脑和视线,我们听的太多了,就产生一种错觉,觉得这种事情随时可能发生,处处都有危险,所以我们就为此改变了我们应该有的发展轨迹。所以很多人一听说美国,外国,就觉得那些国家处处危险,暴力事件随时发生,人没有安全感。但其实,就是以偏概全了。
这种以偏概全的思维逻辑,在卡尼曼《思考:快与慢》中有过非常精彩的论述,这在心理学上称作“幸存者偏差”,用幸存者偏差概念去思考上面这个实例,就会发现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处处会陷入逻辑偏差的误区中去。
所以,读书、写作和实践,三者缺一不可。
04全方位扩展自己的认知边界
以上提到的读书、写作和实践三维一体的逻辑思维训练方法,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我们的逻辑思维能力,解决日常生活中的基本问题,但不是全部。
因为我们的思维还受到我们认知边界的局限。
俗话说,隔行如隔山。对于自己不熟悉或者完全不懂的领域,我们的逻辑思维是达不到的。
比如,人人都关心的买房子这件事,其实绝大部分人根本没有弄明白房产的真正含义,因为对于普通人来说,社会上充斥的买房的需求和弥漫在绝大多数人群中的买房观念占据了人们的大部分思考空间,真正了解房产的价值和房产背后的经济利益链的人少之又少。
首先,为什么要买房?如果让每个“房奴”都去回想一下自己的买房经历,恐怕“丈母娘的要求”大于自己需求的人占据了很大比例吧。这虽然是一句玩笑话,但是也是事实,很多男青年在结婚时迫于女方的压力,不得不承担着远远大于自己消费能力的“房贷”去买一套房,甚至为了面子,购买了超出自己支付能力的大房子。
同样,作为女方来说,面子、安全感等思维逻辑也让她们坚定地认为,不能嫁给一个没有房子的男人。
理性地思考买房这件事。房子从根本上来说它是用来住的,吃住行游玩等都属于消费层面,买房属于一项大额的消费,既然是消费,就要考虑是否“买得起”,房子和其他诸如名贵包包、化妆品是一样的,需要在能力范围内去购买。如果超出自己当下的消费能力,用“提前消费”的方式去购买,就属于购买奢侈品的范畴了。
不幸的是,在过去的20年里,大多数人都选择购买这件“奢侈品”。很多人认为房子是升值的,是他们认为能够有能力购买的最具有投资价值、而且升值空间很大的资产。这就是另外一个概念了,投资与消费是两码事,如果是为了消费,租的房子依然可以住的很好,如果是为了投资,房产真的是最好的投资标的吗?
从投资回报比例来看,一线几个大城市中心地段的房产,以30年为期,房产的年化复合回报率大概为12%左右,那么其他城市房产的收益率远远达不到这个比例。
而据统计,过去的30年里,股票的年化复合回报率也在10%左右,一些优质资产的回报率甚至达到15%以上。因此,房产在各方面都不具有最优的投资价值。
而且衡量一个人是否达到购买房产的资格,以及房屋的价格是否合理,也是有标准的参考数据的。一般来说,一个家庭每个月用于支付房租的费用不应该高于家庭总收入的20%,否则这个家庭的资产配置就是有风险的。反观大多数“房奴”,他们每个月用于支付住房的费用甚至超出了总收入的50%,这个比例对于一个家庭来说,可以说是极其危险的,因为他们失去了抵抗任何“意外”发生的能力,比如经融危机、生病以及失业等。
在房屋的价格方面,可以用房屋租售比来衡量这个价格是否值得购买。房屋租售比是指每平方米使用面积的月租金与每平方米建筑面积房价之间的比值。国际上用来衡量一个区域房产运行状况良好的租售比一般界定为1∶300—1∶200。如果租售比低于1∶300,意味着房产投资价值相对变小,房产泡沫已经显现;如果高于1∶200,表明这一区域房产投资潜力相对较大,后市看好。
用这个标准去看过去若干年的房价,绝大多数一二三城市的房价远远高于这个数目,根本不具有购买的价值。
对房产的认知边界限制了人们对买房这件事的理性思考。
所以,不断扩展自己的认知边界,对于提升逻辑思维的深度和广度又是不可或缺的。
如何扩展自己的认知边界呢?无他,唯读书耳!
读书,学习是成本最低的提升认知的途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