熟悉我的朋友都知道,我对书的态度由当年的坚定派到如今的怀疑和否定。
这是历经二十多年的转变的结果,而并非是瞬间完成的事儿。
话说,我为何如此抗拒读书呢?
归根结底,渐渐回过神来:我在读书这件事儿上花费了太多时间、精力、金钱,而在生活中却变化如此之少。
有时,我在想,这究竟是否与读书有关呢?书生意气,指的到底又是什么呢?
不知道大家发现没有:当人到了一定阶段或者对自己的认识到了某种程度之后,就会停滞不前。
新的事物不再进来,新的发现不再常有,新的改变也更像是为了圆一场梦:很早很早之前曾做过的一场梦。
我在想,这究竟是人的必然会经历的事儿,还是读书让这事儿减缓了到来的时间。
就我所知,读书确实有这样的作用:让时间变得缓慢、充实、也丰盈。
可能有人会觉得说,这不是很好的一件事儿吗?
然而,也有不好的地方。
这种不好当然是相对的。
我是说,假设人生是一条完整的线,由各种瞬间、事件、人、感受组成的话,人在其中成长,对于那些早早就认输的人、找到自己的人、努力改变和热爱生活的人,无疑,越早发现、越早意识到、越早这么去做,余生自然会过得越顺遂。
而读书,在各种迟疑、拉扯、矛盾、怀疑、否定和完善过程中不断扩宽路径,然而,却也迟迟不曾迈向前方。这个过程,无疑是一种煎熬。
大道近在咫尺,就在前方,偏偏绕了很大一圈才后知后觉。
尘世的修炼,今生的圆满。如此之近,却又如此之遥不可及。
曾经,我以为这是怯懦,是恐惧,是畏惧不确定性,是心存幻想的所导致的结果,更是选择太多的缘故:
读过的书,像是一次次的奔赴和死亡。
练习死亡,这是哲学的必修课。继而思考关于活着这件事儿。
就是一种存在,存在然后思考,缺了什么呢?感受,真切的感受。私以为在想象中、思考中,已然感受到了那份真切。
实际上却并非如此。
就像我不喜欢与人接触,具体的人,真实的人,我都不爱。这一点有点类似于“父亲”给我带来的感觉:
比如,父亲不在家的时候,我常怀想他的所作所为,也就是那些陈年往事,我倍加感动。但这是抽象的,是形而上的。一旦触碰真实就支离破碎,那份感动也将不复存在。
是啊,琐碎,真切,唠叨,各种细节,包括构成“父亲”的种种,不自觉代入关系中,不自觉在感受中思考、分析、判断,也解构。于是,真实的父亲成了某个瞬间与我相关的某种关系,在这种关系中,我们各持独自的立场,继而站在各自立场诉说着各自的衷肠。
这里面有理解,也有不解。更多的是,我越发清醒意识到彼此的不同和难以把握的地方。
我是说,关于人性、生活方式、背后的文化、关系和立场,这都让我很难与感情又或亲情,以及爱联系起来。
各种瞬间和细节都无不是在完善它的同时又在解构它本身。
读书,和这其实也差不多,无论是知识、故事、情绪又或情感,在不断丰盈它的同时,何尝不是让自己的思想早早地抵达更远方呢?而这样一来,对于自己而言,无非是残酷的。
这就像一切都没了惊喜,更不存在希望一般。
早早的预言,然后,预言的结果导致了结果的预言。
就挺不适合生活的。或者说,容易丢了生活。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