倾听看起来是如此简单——就是不要说话,集中于他人说的话。共情式倾听是最需要集中注意力的,因为我们的注意力太容易被转移分散了。很多人只是用“半只”耳朵在听,就等着什么时候能轮到自己说话,一直在准备着自己要说的话。
我们还很容易带着倾向性去听,在听完整个故事之前就已经做好决定了。我们也会带着同情心去听,把他人说的每件事情都跟我们自己的经验关联起来,然后说些对他们自己的想法和感受不够尊重的话,比如“我非常明白你的感受”或者“我知道你现在的心情”。最后,我们自己内心里的声音也会分散我们的注意力,开始对我们自己进行评判和推测。
做到共情式倾听需要我们先停止以自我为中心来看这个世界,这样才能全然地投入到另一个人的体验当中。共情式倾听需要我们集中全部的注意力,不仅要关注说出来的话,还要关注手势动作、大体的姿势、身体位置和面部表情。
在共情式倾听时,你要有意识地去放下你的倾向性;要学着如何与他人的情绪产生连接,但又不会被它们带走,能先走进去,再退出来;然后,你还要去探索如何与不确定性共存,而且允许自己没有能力给所有的问题都找到答案或解决方案。
共情式倾听总是以对方为中心,其目的是要让对方感觉到他这个人被理解了。这意味着要从普遍现象中看到独特性,要从麻木变得敏锐,从常见中看到罕见,从陈旧中看到新奇,从平常中看到非凡,从熟悉中看到陌生。同情总是回到过去,是表达出基于常规经验而理解到的一种大概的感受;共情则是关注于当下,关注于现在这个具体的时刻所发生的事情。
自我接纳是第一步,因为自我认识和自我觉察奠定了理解他人的必须基础。内观我们自己(眼睛要睁大),我们既能看到好的部分,也能看到差的部分,所以总会大惊‘真是一团糟啊’。又很奇怪的是,认识到这一点是能让人舒服一些的,因为承认自己的真实情况绝对要比总是与事实对抗要好过一点。在跟自己抗争了多年之后,突然有了一线曙光:原来我们也好不到哪儿去啊。
共情对这种僵局的解决方案是什么呢?认输、放手、臣服于自己的实际情况。
共情能让臣服成为可能,提醒我们不够好也没关系。能够幸福是一个很美好的目标,但是幸福总是短暂的、难以复制的。幸福是那种只发生在某些短暂瞬间的事情,而在那些愉悦时刻的间隔期间,我们会有很多的痛苦、困惑、悲伤和绝望,让人焦头烂额。
再说了,谁说我们都有幸福的权利呢?我们当中谁又能说自己真正拥有那个特权呢?幸福不是我们知道它肯定会转瞬即逝,所以只能在眼下要好好珍惜的东西吗?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