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庄子·齐物论》2~15

《庄子·齐物论》2~15

作者: 轩窗翰墨 | 来源:发表于2024-03-10 19:21 被阅读0次

    原文

    “既使我与若辩矣,若胜我,我不若胜,若果是也 ? 我果非也邪(yé)?  我胜若,若不吾胜,我果是也?  而果非也邪?  其或是也,其或非也邪?  其俱是也,其俱非也邪?    我与若不能相知也。则人固受其鍖 (dǎn) 暗(àn),吾谁使正之?  使同乎若者正之,既与若同矣,恶能正之?  使同乎我者正之,既同乎我矣,恶能正之?  使异乎我与若者正之,既异乎我与若矣,恶能正之?  使同乎我与若者正之,既同乎我与若矣,恶能正之?  然则我与若与人俱不能相知也,而待彼也邪?  化声之相待,若其不相待,和之以天倪,因之以曼衍,所以穷年也。何谓和之以天倪?  曰:是不是,然不然。是若果是也,则是之异乎不是也亦无辩;然若果然也,则然之异乎不然也亦无辩。忘年忘义,振于无竟,故寓诸无竟。”

    译文

    “假设我同你辩论,你胜过我,我没法胜过你,那么你真的对吗?  我真的错吗?  我胜过你,你没法胜过我,那么我真的对吗?  你真的错吗?  是一人对,一人错吗?  还是两人都对,或者两人都错呢?  我与你是不能互相了解了。人都被偏见所遮蔽,那么我要请谁来裁判呢?  请与你意见相同的人来裁判,既然与你意见相同,怎么能够裁判?  请与我意见相同的人来裁判,既然与我意见相同,怎么能够裁判?  请与你我的意见都不同的人来裁判,既然与你我的意见都不同,怎么能够裁判?  请与你我的意见都相同的人来裁判,既然与你我的意见都相同,怎么能够裁判?  如此看来,我与你、与别人也都不能互相了解了,那么还要期待谁呢?辩论是非的声音是互相对立才形成的,要想化解这样的对立,就要以‘天倪’——自然的分际——来调和,顺应无穷的变化,然后可以安享天年。以自然的分际来调和,是怎么回事?  就是,是与不是一样,对与不对一样。是如果真的是,那么是与不是的差别就不需争辩了;对如果真的对,那么对与不对的差别也不需争辩了。忘掉生死,忘掉是非,让一切都止息于无穷,也长处于无穷。”

    解读

    这段文字表达了庄子对于人与人之间相互理解的困难和无法穷尽的深刻思考。在这段文字中,庄子通过对话的形式,探讨了人与人之间的相互理解和沟通的难题,以及对于真理的追求和认知的局限。

    首先,庄子通过对话的方式,提出了一系列关于辩论和认知的问题,表达了人们在辩论中往往难以达成真正的相互理解。他用“我”和“若”来代表两个不同的立场或观点,通过反复的疑问和推理,表达了人们在辩论中往往无法达成真正的结论,以及对于真理的追求和认知的局限。

    这种对话形式,使得读者在思考的过程中也能够感受到庄子对于认知困境的深刻思考和探索。亦如春秋战国时期的伯牙与子期一样,那样的知己又有几个呢!尽管是同一个老师的学生也有一定的认知差别。

    其次,庄子通过“化声之相待,若其不相待,和之以天倪,因之以曼衍,所以穷年也”表达了对于真理的追求和认知的无穷无尽。他用“化声之相待”来比喻人们之间的交流和沟通,表达了人们在相互理解和沟通中往往难以达成真正的共识。而“和之以天倪,因之以曼衍”则表达了对于真理的追求和认知的无穷无尽,人们在追求真理的过程中,往往需要不断地探索和思考,才能够接近真理的本质。

    这里庄子阐明的核心是:倘若人的修身养性达到了至上的境界,就已经不存在是非对错的二元对立了,是一种无分别、无对境、无高下的平等和圆融。只有以一念清净的觉知面对一切变化,才有希望达到彼此共识融为一体的见地。

    总的来说,庄子这段文字通过对话的形式,深刻地探讨了人与人之间相互理解的困难和无法穷尽的深刻思考,以及对于真理的追求和认知的局限。这段文字不仅在形式上具有辩证的韵味,更在思想上表达了庄子对于认知困境和真理追求的深刻思考,给人以启迪和思考。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庄子·齐物论》2~15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hbvra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