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课程的逻辑》读书笔记七

《课程的逻辑》读书笔记七

作者: hfqz王瑞 | 来源:发表于2018-03-18 09:40 被阅读0次

综合实践活动的含义:

一、一种课程生成模式

所谓“综合实践活动”,一言以蔽之,就是超越了传统的课程教学制度一学科、课堂、评分一的東缚,使学生置身于活生生的现实的(乃至虚拟的)学习环境之中,综合地习得现实社会及未来世界所需要的种种知识、能力、态度的一种课程编制(生成)模式。这样,借助“综合实践活动”的设置,我国的基础教育课程将不仅有“学科课程”、“综合学科课程”(“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历史与社会”等),而且有超越学科界限的跨学科“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可以真正实现“分科与综合并举”2的课程结构;借助“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

(一)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不同于传统的分科主义课程,两者是基于两种不同的课程编制(生成)原理产生的从课程定义的进化,即从斯宾塞(H. Spencer)的“教育内容的系统组织”到后现代的界定一“人生的阅历”,提供了我们一个启示,即“课程”所组织的不仅是教育内容,而且通过教育内容的组织,也组织了知识与人的关系以及人与人的社会关系,构成了教学的社会背景。

第一种课程编制(生成)模式一一“阶梯型

“阶梯型”的课程是一种以“目标一成就一评价”为单元组织课程的模式:首先预设具体的教育目标,然后在教学过程中组织能够有效地实现该目标的活动,最后对照目标借助测验作出评价。这种模式可以有效地传授大量的知识、技能,不过,其弊端也是明显的,这就是造成学习者经验过分狭窄、划一,评价也是划一的。为了追求效率与效益,它把学习内容和学习活动划分成小步子的阶段,以便逐级地达到最终的目标。

第二种课程编制(生成)模式一一“登山型”。

“登山型”课型的特征在于,以重大的主题(山)为中心,准备了若干学习的途径(登山道)。“登山型”课程不同于“目标一成就评价”的单元组织,它是以“主题一探究(经验)一表达”为单元组织的课程,即首先预设特定的主题,然后学习者以多种多样的方式与逻辑展开探究性活动,最后表达、交流并共享学习成果的活动。这是一种不仅注重学习结果而且更加注重学习过程多元化、个性化的课程设计。在“阶梯型”课程中唯一追求的价值是“目标的实现”(到达目的地),但在“登山型”课程中,到达顶峰固然是目标,但它的价值还在于登山的经验及登山本身的乐趣。在“登山型”课程中,学习者可以自己选择方法,按照自己的速度去登山。随随着一步步地攀登,能够不断开拓视野,过后还可以回味礬登途中的某种经验。而且,只要不选择过分艰险的道路,就不会有“阶梯型”课程中那样“坠落”的危险。

(二)两种课程编制(生成)模式基于两种不同的学习观

“阶梯型”课程编制是以个人主义、个人竞争的学习心理学为前提的。它把“学习”单纯地视为“反应的习得”或是“知识的习得”;视为一种线性式的个人知识的积累,轻视了相互学习的社会互协过程。“阶梯型”课程的程序越是精致,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学习活动越是精细地、系统地组织,那么,就越是促进学习的个人主义化和学习结果的序列化。事实上,在目前我国“应试教育”的体制和机制依然起主导作作用的背景下,信息技术手段越是“普及化”,“应试教育”的课程与教学便越是“精致化”。这也许是造成今日“素质教育袤麦烈烈,应试教育扎扎实实”局面的技术层面的原因。

“登山型”课程的学习观是以杜威的“经验”说、维果茨基(L.S Vygotsky)的“活动”概念为基础的“建构主义”学习观。杜威的学习”不同于华生(J.B.Wastton)、桑戴克(E1Thorndike)以动物实验为模型的行为主义“学习”,它关注学习主体与环境的积极对话,从而提出了以“反省性思维”为基础的“探究”学习的概念。因此,这种“学习”既是建构主体与环境之关系的认知性经验,也是建构人际关系的社会性经验。这种“有意义的经验”( meaningful experience)正是课程应当加以组织的学习经验。作为“建构意义与关系”的“活动”概念乃是维果茨基理论的核心概念,他从这个概念出发,认为“学习”并不是内蕴于知识之中的,而是通过心理“内化”构成的,因此,他所强调的“活动性学习”是以语言、逻辑、符号、概念之类的“工具”为媒介的社会交往活动。应当说,“登山型”课程的学习观的最大特征,就在于打破了传统学习观的二元对立:具体与抽象、经验与概念、感性与理性、实践与理论的分割。它强调“学习”乃是“学习者同客观事物的对话;同教师和同学的对话;同自身的对话”。学习者就是借助“学习”的这三种“对话性实践”一建构世界(认知性实践)、建构人际关系(社会性实践)、建构自身(伦理性实践)一一加以实现的。回这种“学习观”向教师提出了实践课堂教学转型的三个课题:第一课题,实现同“事物、人物、事件”的沟通与对话的“活动型学习”;第第二课题,实现同他人对话的“合作型学习”;第三课题,摆脱“知识、技能的灌输”,实现“表达并共享知识、技能”的“反思型学习”。目前我国一些中小学根据《纲要》精神展开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从自然、社会、自我三个维度切入,引导学生探究物质世界、关注社会生活、感悟自我成长,可以说,就是这种“三位一体”论的典型案例。

相关文章

  • 《课程的逻辑》读书笔记之七 ----科学素养与理科教学

    《课程的逻辑》读书笔记之七 ----科学素养与理科教学 �通过本章的学习,明晰了理科课程的分科与综合的发展史,理科...

  • 《课程的逻辑》读书笔记七

    本章内容向读者介绍了课程文化的革命一一研究性学习的理论基础、课程定位以及与课程行动研究。我国新课程倡导“研...

  • 《课程的逻辑》读书笔记(七)

    第七章论“学科”与“学科统整” 本文主要阐述“学科统整”的发展趋势,探讨21世纪学科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强调关注学...

  • 《课程的逻辑》读书笔记七

    综合实践活动的含义: 一、一种课程生成模式 所谓“综合实践活动”,一言以蔽之,就是超越了传统的课程教学制度一学科、...

  • 《课程的逻辑》读书笔记七

    读完本章节之后,对于新课程改革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新课程改革,要在学科课程与综合实践活动中寻找到一个平衡点有机结合起...

  • 《课程的逻辑》读书笔记(七)

    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一直致力于打破沉闷的学科教学,倡导学生自主活动,但由于理论上的模糊认识和实践上的行为偏差,结果...

  • 《课程的逻辑》读书笔记(七)

    学习本章内容,使我理解了研究性学习的概念、特点、课程定位、理论基础;逐渐明晰了几个基本概念:研究性学习、探究性学习...

  • 《课程的逻辑》读书笔记七

    第六章 概念重建与我国课程创新 ----与《认真对待“轻视知识”的教育思潮》作者商榷 一、“知识”概念的重建与课程...

  • 《课程的逻辑》读书笔记七

    通过对《研究性学习:“课程文化”的革命》章的学习,使我深刻理解了研究性学习的概念、特点、课程定位、理论基础;...

  • 《课程的逻辑》读书笔记(七)

    “学科”是旨在实现学校教育的目的,从科学、艺术、技术的人类文化遗产中选择儿童应当学习的内容,再从教学论的角度...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课程的逻辑》读书笔记七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hbxeq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