革命者的诞生,既有个人主观因素,也不可缺少客观环境推动。“时势造英雄”正是恰到好处的总结。斯大林以革命闻名于世,以革命者自居,他的经历同样脱离不了这一规律。
斯大林革命思想的萌芽,发端于阅读。他在第比利斯的神学院中度过了4年,直至20岁时被开除(被开除的原因至今仍是谜团)。在那里,他不惜冒着被处罚的危险,如饥似渴阅读了大量禁书。先是阅读法国和俄国的小说,喜欢过雨果、车尔尼雪夫斯基、左拉等作家的社会主义文学作品,成为一名无神论者和叛逆学生;后来又阅读了具有煽动性的马克思主义著作——《资本论》,从而成为了马克思主义者。在接触马克思主义之前,年轻的斯大林思想上并不成熟,不断变换偶像,没有坚持方向,像瞬息万变的水银。而在看完《资本论》后,他思想完成了蜕变,有了信仰,以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自居。他终于在思想上成为了一名革命者,并迫不及待开始了行动。
19岁那年,斯大林经朋友介绍加入一个工人阶级小团体,参与秘密集会。讨论各种问题并把会议内容带回神学院进行传播。这时候的他,无论思想上还是行动上,都接受了马克思主义,完成从叛逆学生到革命者的蜕变。
然而这一阶段的他还只是业余革命者,温和的地下活动家。想的是发动工人,反抗压迫。并无打算与政府直接对抗,推翻政府。当他接触到列宁的新理论后,找到了目标方向——建立一个少数军事精英领导的革命党,推翻沙俄政府。这时候,他才在思想上,从业余革命者转变为职业革命者。
即便思想上成为了一名职业革命者,但此时的他仍未认识到现实的残酷,仍存在着一丝回归安稳的普通人生活的幻想,并无一个职业革命者破釜沉舟、舍身成仁的决绝。这丝幻想在一次警察对他的突袭中,被击碎。那次突袭中,斯大林没有被捕而是旁观了警察的行动。这个事件,让斯大林明白了自己的处境。自己上了政府黑名单,如果不推翻沙皇政府,自己余生将在政府监视、跟踪甚至监禁中度过,永无宁日。放弃幻想,没有退路,斯大林转入地下,开始了与政府进行残酷又血腥的生死对抗。一个合格的职业革命者诞生。
以上都是使得斯大林成为一名革命者的主观原因。然而不可忽视的还有客观原因。毫不夸张地说,反叛思潮在俄国的传播,使得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俄国成为阴谋家、反叛者、野心家与革命者的摇篮与乐园,催生出无数激进如斯大林的反叛者与革命者。此时的俄国社会矛盾积攒极多,改革需要解决的问题多不胜数,时间却没有了。亚历山大二世废除农奴制,以及后来的斯托雷平的土地改革,无不是想力挽狂澜。可惜改革均存在较大缺陷,且时机窗口已经失去,改革无法起到刮骨疗毒作用,最后无力回天。俄国社会走向崩溃,民不聊生,社会动乱此起彼伏,沙皇政权风雨飘摇。
在这种环境下,斯大林目睹了父亲的制鞋作坊被大资本产业冲击而破产,全家沦为赤贫者,落入社会底层;目睹了沙俄对格鲁吉亚人的压迫,以及格鲁吉亚人的无数反抗;目睹了神学院的虚伪与顽固守旧,革命思潮在学生群体里涌动与发酵;目睹了格鲁吉亚反叛活动的如火如荼,沙皇政权的罪恶以及风雨飘摇……
目睹与亲历了这一切的斯大林,产生许多疑惑,试图通过大量阅读来解惑。幸运的是,他不但找到了答案,还找到了信仰。日后便义无反顾投身时代浪潮里,被塑造成为了一名革命者。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