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什么是碳中和
所谓碳中和,是指企业、团体或个人在一定时间内,直接或间接产生的温室气体排放总量,通过植树造林、节能减排等形式,抵消自身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实现二氧化碳[零排放]。
在国际上,气候中性和净零二氧化碳排放量的定义与碳中和一致。
要达到碳中和,一般有两种方法:一是通过特殊的方式去除温室气体,二是使用可再生能源,减少碳排放。
为什么要努力实现碳中和?
以1901-2000年这100年的平均温度为基准,21世纪以来,全球温度持续攀升,目前已增温1度。如果现行碳排放政策持续,将导致2100年全球平均温度相对于工作化水平前上升3.4-3.7度,并持续上升。
而温度的持续上升将带来更高的降水量、更频繁的极差天气和生态平衡的不可逆破坏。
2014年,中美一起签署《中美气候变化联合声明》,为气候变化议程注入强大政治动力。
2020年9月,欧盟发布《2030年气候目标计划》,将2030年温室气体减排目标由原来的40%提升至55%,具体措施包括提升可再生能源发电份额,进一步部署新能源汽车等。
具体对中国而言,至少有三个层面的意义:
一是国际关系。截止2019年底,根据ECIU(欧洲大学创新联盟),全球有125个国家和地区提出碳中和愿景,6个已经立法,5个处于立法阶段,13个已有相关政策文件,99个国家处于政策文件制定过程中。中国主动参与碳中和是强化与国际社会战略合作的重要手段。
二是能源安全。2020年1-9月,中国原油、天然气的对外依存度分别为73%、42%。而根据IRENA(国际可再生能源机构)数据,2019年中国陆上风电、太阳能光伏、水电累计装机规模分别占全球总量的34%、35%、27%,均居全球第一。推进能源结构从化石燃料向清洁能源转化,有助于提升中国能源独立性。
三是新经济动能与就业创造。通过中国在全球价值链中位于偏中低端,面临上游材料与设备短缺,下游市场利润低[两头在外]困境,早期中国光伏产业也面临类似局面。而目前中国光伏产业从两头在外发展为全产业链的全球领军者,有助于创造更多就业。据IEA(国际能源署)测算,光伏、风电与能效领域的就业创造率是传统化石燃料的1.5-3倍。
中国碳中和的具体要求是什么?
一是到2035年碳排放达峰后稳中有降。二是进一步加快清洁能源开发利用,推动非化石能源开发利用,推动非化石能源和天然气成为能源消费增量的主体,更大幅度提高清洁能源比重。三是将可再生能源消费纳入地方社会发展考核,地市成立能源局推进落实,以倒排工期的方式分解各期目标。四是完善能源产供销体系,优化电力生产和输送通道布局,提高新能源消纳和存储能力。
中国碳排放量主要来源?
中国目前碳排放的主要来源是能源、工业、农业、废物处理,碳吸收主要来自森林绿化。
2019年全国碳排放约为115亿吨二氧化碳当量,约为美国的58亿、欧洲35亿吨的2-3倍,但是人均与欧盟相当,不到美国的一半。
具体业说,按照经济部门分,碳排放来源为五类:电力与热力(主要为发电环节碳排放)、工业部门(主要为金属冶炼与化工品制造环节碳排放)、交通部门(主要为陆运、航运、空运碳排)、建筑部门(建筑施工与家庭生活环节碳排)、其他部门。
基于2018年数据显示,电力与热力占51%,工业28%,交通10%,建筑4%,其他为7%。
二、碳中和的四大路径
根据清华大学气候研究院《中国低碳发展战略与转型路径研究》(2020年10月发布),显示:
一是政策路径:落实并延续2015旧版,2030年中国自主贡献目标,这一路径下,中国二氧化碳排放量需要于2030年前达峰。
二是强化政策路径:在2020年更新版本的中国自主贡献目标中,加大2030年减排承诺,这一路径下,中国二氧化碳排放量将于2030年前达峰,2025年后进入平台期。
三是2℃路径:按照《巴黎协定》,在这一路径下,中国二氧化碳排放量需要于2025年前达峰。
四是1.5℃路径:中国二氧化碳排放量需要2020年起进入下行通道,2050年基本实现净零排放,全部温室气体深度减排。
基于中国五大碳排放源,中国实现碳中和的策略整体思路与发达经济体是类似的:即电力部门深度脱碳,非电力部门深度电气化、终端设备节能提效、碳排放端绿化(采用碳捕捉封存等技术实现碳排放的终极【回收】)。
电力部门脱碳居于最优先地位。
根据全球能源互联网合作组织测算,到2025年,中国发电结构中,煤炭占比将从67%下降至49%,风光电比占比从8%上升至20%,气电、水电、核电等次优能源占比从25%微升至28%。
到2050年,煤炭发电占比下降至6%,风光上升为66%,气电、水电、核电等次优能源维持在28%左右 ,生物质发电占比6%。
三、碳中和的投资主线
按3060目标最接近的2℃情景,测算2020-2050年间,中国能源供应部门投资将接近100万亿元,工业、建筑和交通部门新增投资分别为3万亿、8万亿、18万亿,合计新增投资规模近130万亿。
《零碳中国-绿色投资蓝皮书》指出,零碳中国将催生七大领域投资,撬动70万亿绿色产业投资机会:包括再生资源利用、能源提升、终端消费电气化、零碳发电技术、储能、氢能和数字化。
2030年实现碳达峰,每年资金需求约为3.1-3.6万亿元,而目前资金供给规模仅为5256亿元,缺口超过2.5万元元/年。
具体而言,2050年终端消费总量将在22亿吨标煤左右,较2016年下降27%,一次性能源需求总量从目前的45亿吨标煤下降到2050年的25亿吨,且化石燃料需求降幅超过90%,可再生能源将成为主要能源。
在2020年到2050年间,将有70万亿左右的基础设施被直接或间接撬动,包括:发电侧大量的光伏和风电装机、容量持续增长的跨区域输电通道、数量在千万量级的5G基站、物联网相关基础设施、交通领域加氢站和电动车充电站的加速布局,以及高铁、城际铁路的大规模扩展等。
本次分享三个问题,一什么碳中和,实现碳中和的意义,一是国际关系,二是能源安全,三是新经济动能与就业创造。二是实现碳中和的四条路径。三是碳中和的投资主线,包括再生资源利用、能源提升、终端消费电气化、零碳发电技术、储能、氢能和数字化。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