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没有试过解决完一个问题或走过一个难关时会突然顿悟,原来是这样的——以前怎么没想到呢。然后再发现,自己好不容易顿悟出来的,却是别人的认知基础。
复盘下在技术工作上几个认知变化阶段:
第一阶段:对接口测试懵懂
1、工作第一、二年,做纯黑盒功能测试,对接口测试有种莫名的崇拜感,觉得是件很历害的事情
而且做接口测试肯定很难吧
慢慢熟悉业务下来,学会用了charles、postman工具辅助测试,原来接口测试其实也是功能测试
只是更关注后端的内容,关注数据流等,熟悉接口则可以辅助设计更全、效率更高的测试用例
第二阶段:对质量平台、测试开发 神圣化
2、工作第二、三年,对质量管理平台、测试开发感到很开阔眼界,在测试圈子里会代码,会脚本,是我向往但又不可达的。
因此在公司推行质量管理平台时,作为使用方很积极主动地参与进去了,还经常提出使用建议,和测开一起讨论平台上的功能设计等~最后平台搭建起来了,从接口文档API、接口用例设计、测试集、测试任务、生产拨测等,整套流程跑下来,质量平台其实也并没有想像中那么完美,使用成本 、调试成本 、协调沟通成本都在前期要投入较大的人力成本,并且测开脱离业务的话,就是一个纯开发了,并没有测试思维在的。
顿悟:质量平台也是一个服务于业务功能的一个测试工具,测开也要贴合实际业务才可打磨出适合公司的平台,才可达到提效的目的。而且在质量平台上做接口测试、测试集,也是做业务测试的一种,只是目前市场上对质量平台 、测试开发比较受欢迎,有相关经验的还可以获得加分。质量平台,除了能做自动化的工作,也是可以有度量数据生成或统计数据时地把测试工作可视化、可量化、可向管理层展示质量数据的平台。
第三阶段 对性能测试、脚本测试未知的恐惧
3、工作第四年,对脚本自动化测试、性能测试等也有种莫名的好奇和崇拜。
没做过脚本自动化测试,对自动化有感叹,脚本是什么,脚本怎么写的;
没做过性能测试 ,对性能也一知半解,做性能测试肯定很复杂
因为要换工作,虽然有质量平台的使用和推动设计经验能在简历上加分,但从来没用代码写过脚本,找自动化相关层面的工作时,不好找
然后去琢磨现在市场上使用的脚本框架,httprunner,python+request等,琢磨后发现在底层逻辑上,其实也是调起一个http请求,有header、url、requestbody、response、httpcode等几大组成,脚本的话也是一个工具,我要学和熟练的是这个工具里面的方法、函数、语法,然后用这些来调起我的请求~实现我接口测试的目的。
性能测试也如此,若先做个简单的接口性能测试,调通接口,给接口阶级加压,通过观察 TPS吞吐量、CPU使用率、响应时间找出最优点、施压最大点(压力最高点)。但跟随着业务的复杂度越高,性能方案、指标观察的难度也随之加大的。但首先先不要把性能测试过于神圣化,若要做性能测试,也可先了解性能测试相关工具、指标等,去做去找资料,起码先开始,遇到问题或不懂的学习调整,不断优化,结果应该也不会太差,不要被自己对未知的恐惧击退了。
顿悟:工具只是工具,不要为了用工具而用工具,更多的是考虑需要达到什么业务场景 ,达到这个业务场景需要哪些方面的考虑,然后再挑选一个适合的工具去琢磨,用的工具不重要,最终达到目的即可。
比如3~5人的团队,选用maven+jmeter 这个就可以达到接口测试自动化的目标的同时,也不影响正常的迭代业务测试,上手成本也低,先不用花太多精力去学习各种语言语法等~ 先把重复的手工测试场景用自动化先跑起来,省下的时间再去研究别的~
现阶段 不给自己设限,不妄自菲薄。
往前看的同时,要认清自身能力,低头做事
通过这几年在测试岗位上的熟悉,虽没有其他人那么优秀,但终于也知道了自己现阶段要提升和要做的是什么了,技术基础不可丢,要踏实扎根下去学,借助IDO老徐创建的21天打卡平台 把基础补上来,保持学习的习惯才更重要。
最后
从固化思维转变为目标思维,对技术保持敬畏心、谦卑学习的同时,也不过于神圣化,不对未接触过的技术抗拒,而更应该主动去研究、琢磨是否对提升自己工作效率有帮助。
共勉~~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