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在简书看到一位书友的,她说她想要交笔友。不少人在评论中第一反应就是交换微信之类的。
其实如果对方只是纯粹想交友,不会特别提出想要交笔友。有些人,是有特别的书信情结的。亲笔书写是一种文艺,书信往来是一种情怀。
虽然广义来说,无论是书信,还是社交软件,都是人与人沟通、往来、交流的方式或是手段,只是基于不同的时代背景下诞生的而已。
而恰恰当下,微信是大家最常用的,日常生活离不开的,继手机日渐成为绝大多数人身体的一个新的“器官”后,基于互联网的各大社交平台就顺理成章地替代了人们的一些感官。
人们通过看朋友圈、刷微博,代替听觉和视觉,来获取外界的信息,更甚者,照搬了别人的观点,没有经过思考,就直接传播出去,人云亦云,最终导致谣言满天飞……
这里并没有诋毁的意思,这是时代发展、科技进步应运而生的产物,我自己都有在用。就拿微信来说,确实很方便,时效性也强。
回到书信和微信的话题上来。我觉得人都有一个心理的安全距离的吧。一般私人的帐号(不包括用于谈生意、做微商的),一般主观上都偏向加自己熟悉的人吧。哪怕是第一次见面,但至少见过一面,你对这个人有个第一印象,在这样的前提下,若对方请求加微信,只要不是太抵触,一般都不会拒绝。
但如果是一个素未谋面,只是第一次在你文章下留言说一句加微信好友,先不考虑对方是不是随口一说的,但就冲着一个留言,是我的话,我是不会随意就加的。毕竟加了,就代表默认对方是可以通过你的朋友圈,以某种存在方式,参与进你的私人生活。
当然,也许有的老司机会说,不想给别人看的话,可以屏蔽啊!但要知道,现在的人都活成精了,看到你屏蔽了朋友圈,就会自动认为你不把他当朋友了。既然最后还是要这样防来防去,一点也不真诚,也就违背了当初想要交朋友的初衷了。
还要知道一点就是,有的人,加上很容易,删除就随意不得。有的会碍于面子,碍于对方对自己删除好友这一举动的看法,碍于自己的形象,哪怕那个人在你的通讯录中已经成僵尸粉很多年了,你都不敢删,有的沉默了很久,久到自己都忘了加了那么一个人。有的还活跃在朋友圈中,现实中还时常会见面,但你的生活已经不想让他继续关注你的朋友圈了,但又不能删,也不能屏蔽,只能默默设置一个分组。
相对而言,书信往来,似乎更适合两个素未谋面的人。毕竟,距离可以产生美。
古时候交通不便,通信本就是给无法见面的人互通消息的,不像现在,两人面对面坐着还发微信来聊天。科技可以让两人距离越来越近,心却渐行渐远,宁愿在网络中跟陌生人聊天,也不愿多看身边的人一眼。有时,我感觉,科技让我们在人群中活成了一座孤岛。
因为看不见,信纸上的字,就成为我们了解对方的一个很重要的窗口,他的字迹、措辞,无不流露着这个人某些方面的学识、品质、态度等。慢慢去发掘、再通过不断的来往来一一印证,再慢慢地加深了解。
也由于书信交笔友的方式也许会需要我们花更多的时间和精力,这就意味着我们要学会选择和取舍,宁缺毋滥。这也能一定程度上确保我们的交友质量。
从不熟悉到熟悉,这基于了解,通过时间来积累加深的情感,从相识到相知,从素未谋面到成为知己,这是一个应有的很重要的过程,这样的友情更经得起时间的敲打,岁月的打磨,历久弥新。而不是像当前我们的网上交友过程,先加为好友,然后成为陌路人。
当然,如果几封书信往来后,发现大家的价值观不合,不能成为朋友,写封信回绝,或是不再回信就是了,反正不见面,也不会尴尬。
当你找到一位心灵知交后,书信的时间滞后性都会化为你心中最美好的期待。把亲笔书写的信笺封好,小心翼翼地贴上邮票,再满怀雀跃地投进站在路边那个不起眼的角落的邮筒里。从那一刻起,心仿佛就放飞了,恨不得跟随那封信笺,飘向远方。从那一刻起,心里就开始怀揣着期待了,期待收到回信的那一刻,期待拆开信封的那一刻看到信里面的字迹,信中的内容,字里行间流露的情感,以及文末熟悉的落款。那种兴奋的心情,不差于你收到期待已久的快递。
把信捧在手中,一遍又一遍地读着,而后慢慢地收好,小心地收藏。又迫不及待地拿出纸笔,在精心挑选的信纸上写着回信,又开始着新的一轮期待。这个过程,真的很美好!
如今碎片化的信息,几个字或几个表情符合,就能代表省略几百字,任凭错别字充斥也毫不在意,对方知道大意就可以。各种网络用语让不少文科状元都自叹不如,愧叹才疏学浅。每个网络用语,不管出处,也不知价值为何,被各网红大咖段子手等炒成一股旋风,在一夜之间横扫整个网络世界,像什么“打酱油”、“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友谊的小船”、“活久见”等等,再新的我也不会了。而且其更新速度快到什么程度?一个月不上网,可能就有代沟了,半年不上,估计都要成文盲了。到了这个月你还在说上个月的词,那你就out了。
但讽刺的是,某些自认为在网上混的畅通无阻,风生水起的人,有多少人在现实中常常抓笔忘字?别读了十几年书,最终只会写自己的名字。
此外,在信息碎片化时代,越来越多人看文章只看标题,纯文字超过一个段落的不看,内容太无趣(指没图片、又没有网络用语的)不看……表达只想靠符合来代替文字,看书只想通过标题来断章取义,最好是通过漫画形式才有趣、才容易看得下去。
在这样一个浮躁的氛围下,还愿意静下心来,在下笔之前,先在脑海中字句敲打,然后再一笔一划地写下自己认为最工整的字,为的是不负这几页信纸,不负对方的期待。这样的人,难道不值得与之相交吗?
我可以跟大家分享我大学时期做的一件“傻事”。那时校园里还只是流行qq和微博。
我小学的时候就喜欢上写信了,那是因为当年一位很要好的同学转校了,不想和她失去联系,于是一直保持书信,直到大学。虽然不多,一年就写一两封;虽然后来大家都有了手机、qq、微博,但我们仍然保持着书信来往。
直到大学里的某一天,我坐在宿舍的电脑前,问了自己一个问题:为什么现在人与人之间的交往越来越多隔阂,不能放下猜疑,尝试彼此信任一次?
突然灵机一动,就把这个问题写在qq的漂流瓶中,还加了一句:“如果你信任我,就回复我你的收信地址,我会给你寄上一张明信片。”然后就“丢”出去了。
几天内也收到不少回复,其中有四个回复了地址,我也寄出了明信片。以为这样就结束了,直到一周后,我收到了一张明信片,来自我寄出去的那四个中的一个,也是某所大学的学生,上面写着他很佩服我有这样的想法和这样做的勇气。当我收到那张明信片时的心情,真的很难形容,仿佛等了那么久,终于有人懂你的想法一样,突然有种想要落泪的冲动。后来我们又相互寄过几次明信片,再后来就加了qq好友。
闲来没事,我会翻看自己珍藏的书信和明信片,与手机上你查看快递的物流信息不一样,那只是一串实时变化的文字。然而信封和明信片上的邮戳却能明确地告诉你,它是从哪里到了哪里,记录着一路真实的轨迹。那是一个个不会随时间流逝而消失的印记,让上面的日期和地点都被赋予了意义,每一个都刻录着值得珍惜的回忆。
图片源于网络两人相隔千里,本来就自带着神秘,一封书信,几页信纸,却交换着彼此的心情和故事,不觉得很神奇?这样的感觉,即使是电子邮件也难以比拟。其实写了那么多,我只想表达一句,时间不会倒回去,会以书信往来的人只会越来越少,不管是为了复古还是怀旧。时光荏苒,知音难觅,且行且珍惜。
看到这里的人,我很感谢你!没有因为我枯燥的文笔和混乱的思绪想要放弃,坚持读到了最后。如果你只是因为好奇,这篇文到底写了多长,而一下翻到底,中间省略了几千字!那我也要感谢你对我瞎掰的能力感兴趣!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