捋一捋自己三十四岁的时光,我最早对写东西有感觉,是小学四年级的寒假,那时候我妈要求每天一篇日记。对于生活重复枯燥并且语言谋篇布局也不过刚刚开始的小朋友来说,这不算是个简单任务。我记得当时,她给我买了本看图说话,前面一篇范文,后面一篇相似题目的命题作文,每天一篇,一共四十多篇。最开始根本不知道咋写,就抱着读故事的心态读范文,不知不觉读进去,一篇故事三四百字我要读到差不多快会背的程度,然后仿照着写作文。读到会背也不是器械的重复为了背诵,而是被文笔或者故事吸引就真的读好多遍放不下,最后发现好像自己都能背着讲出来的程度了,自然的变得有话可写,提笔就洋洋洒洒写一大篇。
我在那个寒假写完的一整本日记,现在还放在家里。我记得有一年回国翻出来,看着歪歪扭扭但工整认真的那本日记,禁不住想起原来从这个时候慢慢的开始喜欢写文字表达了。
之后我的文学起点也没多高,初中时候,喜欢韩寒,买了他的三重门。四套新概念作文,我一篇不拉的读完。对于在学校不得已要学习所谓的作文模版,考试时候套用的这一套方法感到无比厌倦。那个时候看韩寒和新概念作文的书,我觉得又一次感受到文字的活力,在刻板工具化的语文教育里重新露出头呼吸的感觉。
再之后上大学,因为学日语,慢慢接触到日本电影,我那个时候开始上豆瓣,搜到岩井俊二,之后又发现和他电影气质有些相似感的村上春树。我开始迷恋村上春树,自习课捧着他的书,作业看都不看一眼。那个时候并不知道文艺青年这个词,也不知道后来所谓的文艺青年把看村上春树作为一种标配和装备再一次被提及也被讽刺。直到前两年,文艺青年变成一句骂人的话,好像只要和大多数人热衷的不太一样,不怎么提及现实生活,对精神方面有一定追求和向往的人就是有病。这个想法也真的是狭隘又奇怪不多说了。不过,也确确实实有一些人,他们追求文艺的穿着,文艺的表达,文艺的生活方式,刻意保持着距离感,彰显与众不同,浅显表象的追逐着所谓的文艺气质,也许是社交需要,也许是这样的生活方式契合自己想要与众不同的心理。我想说的是,只是想要提及一下这个现象,并不是要批评和讥讽这种生活方式。因为如果是出于一种追求与众不同的心理,这样的心理非常正常没有什么️可批判的,如果是社交需要,把文艺当成一种社交手段也没什么可说的。可什么是真正的文艺呢,我想说说我的想法。
文艺并不是一个很好讲的话题,如果单从读书写作这一个角度切入的话,读书思考是件费力的事情。语言,思维高度,理解能力,书本考验着人,人也挑选着书。读的越多越会发现自己的无知和浅薄,越会更新自己的知识和观点,会逐渐投入大量时间精力。如果喜欢,这个事情不算是痛苦和折磨,至少也不全是轻松愉悦。是个很庞大又耗时的事。单因为从小就喜欢,不知不觉的开始探索。尽管,我现在所处的阶段,可能什么都算不上。
但至少,不管是不是个文艺青年,读不读书,思考和甄别始终都是人生时刻要提醒自己做的事。别盲目吸收所有观点,别盲目信奉和狂热。回忆自己从小爱做的事,听着像是一个套路,让人想要忽略。但仔细想的时候,还真的会有一些细节藏在很早的时候,在自己都没有发现的时候。也可能都过了很多年,你发现你还是那个写点什么什么的人,喜欢画点儿什么的人,喜欢拍点儿什么的人。那些喜欢即使做不出什么成绩,会成为时光里陪着自己的朋友。这么讲很像心灵鸡汤,不过要是这样的感受能给前进中的自己一个提醒的话,还是好的。保持时时刻刻的学习和理性的思考是件重要的事。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