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不出好文章的一点体会

作者: 大冶铁匠 | 来源:发表于2019-04-01 15:32 被阅读45次

    最近,写作的时候,也会去翻阅一些名家的作品,然后做对比、分析,产生了一点若有所悟的感想。

    从前,下笔为文,以为只要是发乎内心的文字,总可以碰到几个喜欢或被感动的读者,虽然文笔不太好,但毕竟有了真情实感。

    后来发现,这个想法一厢情愿。阅读量与点赞量很能说明问题,两者的差距太大,大到让我开始怀疑——不是怀疑别人,而是怀疑自己。

    为此,我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百思不得其解。好在还没有放弃,写着写着,再看名家精品,多番思索品味,这才慢慢地才看出些许端倪来。

    我的文章,有举例却无论述,显得生硬,有时甚至与文章脱节;对于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的运用不熟练,而且极少用到,文章干瘪,毫无趣味。

    举例,是为了论证自己的观点,换言之,例子是为观点服务的。不能简单的认为,只要我举出例子了,也拿出了诚意,人家就会同意。

    仅有这两点,还远不够。汪曾祺说:“语言的美,不在一个一个句子,而在句与句之间的关系。包世成论王羲之字,看来参差不齐,但如老翁携带幼孙,顾盼有情,痛痒有关。好的语言正当如此。”

    写不出好文章的一点体会

    语言的美,非但在句与句之间,也在段与段之间,两段之间的衔接生硬、突兀,文章便失去了美感。

    汪氏又云:“语言像水,是不能切割的。一篇作品的语言,是一个有机的整体。”这是说,举了例子还得对例子进行论述,接着,还要考虑段与段的自然衔接。

    王小波在《我的师承》一文中也说过这样的话:“思想、语言、文字,是一体的,假如念起来乱糟糟,意思也不会好……”

    我的理解是,在写文章的时候,要有整体感这种意识。初稿完成,用“读”而不是“看”的方式回过头来检查,修改。

    还有,当你围绕着观点对所举的例子详加论述,除了可以增强文章的说服力,还可以将自己的观点沉下去,沉下去了,文章才会有一定的深度。

    现在大家所说的金句,大多都是在沉下去之后才会浮上来,没有金句,是因为沉得不够深。

    如果说,观点是文章的灵魂,那么,例子则是文章的骨骼,而修辞手法则是鲜活的血液,各种因素相结合,文章才有立体感。

    继续锤炼,有立体感的文章也许就会变成好的文章。

    比喻和拟人,都是为了让人加深对文章的印象,生动的比喻,能引起人的联想,也能激起读者继续阅读的兴趣。

    比如说,王小波的《一只特立独行的猪》一文,开篇就把牛和猪的交配写成“谈谈爱情”,使得动物有了人类的浪漫,文章瞬间增色不少。

    写不出好文章的一点体会

    他通过一大段的描写将那头猪拟人化,勾勒出“猪兄”的主要特性,这些带有拟人化的特性,让文章变得生动有趣。

    后半部分,他写那头猪逃跑的场景,因为有了前面的多种铺垫,读者也乐于接受它成功逃走的结局。

    最重要的是,前面的例子,各种人对生活的感受,以及对修辞手法的熟练运用等等,这一切都是为了他的观点服务,当高潮来临的时候,读者也在夸张而有趣的故事中欣然认同了他的看法。

    我主观性的做了一个设想,假如没有对例子的论述,也缺乏拟人、比喻等修辞手法的灵活运用,一篇文章还能剩下些什么?

    之前写的那些文章,不正符合自己的这个设想吗,妥妥的!这么一对比下来,顿时尴尬得汗不敢出……

    下笔为文,不能以为仅有例子就成,得想一想,所用的例子是否适合自己的观点,有没有就着观点对例子详加论述;

    也不能以为运用到了修辞手法就万事大吉,还得想想,是否都对观点起到一定的作用,因为有些句子虽然看来不错,但与文章的观点并无直接联系,没有必要的句子,一句都嫌多。

    这些东西的存在,都是为了让文章看起来是更像一个有灵性的整体,而非简单拼接,孩子搭的积木看起来像模像样,与积木无关,全在脑子和那双灵巧的手。

    我想,这些感想不仅仅适用于议论性的观点文,在小说、故事甚至散文和科普文章等文体中都同样适用。

    所以,接下来要做的是,把自己的文字朝着这个方向去打磨!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写不出好文章的一点体会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pfevb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