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件特别想做却一直没有去做的事,自由联想的顺序把这五件事写出来。
批判性思考:
哈哈,在专栏里,让写五件事,可大可小,后来在评论里回复的时候,说事情都很大很难,有小的事情吗?随时可以做的,没难度的。
所以我在自由联想的时候,会想短期能做的事情。
1.抽出一个下午关机,做全身SPA
2.给老友寄明信片
3.去吃小小河边鱼
4.去拍古风照片
5.拍形象照
哈哈哈,YY完好开心,偷笑中......
>世界准备好接受你的本能排山倒海般涌出。
这份洪荒之力的感觉,最初是抱持性的父母,一直鼓励孩子,表达本我的结果。我相信,很多朋友在原生家庭中没得到这个抱持性环境,但现在,你可以做你自己的“父母”,试试带着点偏执劲,去追逐一些你特别想追逐的事物,以此来滋养你的本我。
我一直在想,为什么老公就可以没有任何负担地想做什么就做什么。周六想去钓鱼就去了,不用理会孩子老婆。晚上想去和朋友玩就去了,不用理会孩子老婆。吃得差不多了就不吃了,不用理会你明天是不是要吃剩饭。
他就是在一个被抱持的环境下长大的,尊重自己的需求。而我,更多地是尊重这个家的需求,同时因为付出了有意无意地也在期待家庭成员的回馈。一旦没有感觉到这个回馈,心里就会起波澜。这是我的一个特点。嗯哼,庆祝自己又把镜中自己模糊的影子看清楚了一点。
使用外部评价体系的人,对别人的评价特别在乎,甚至会内化别人对自己的评价,认为自己就是这样的。这样的人他们在做事情时,首先考虑的,也是别人怎么看、怎么认为。他们做事情的动力,常是为了博取别人的认可、金钱等,这可以称为“外部动机”。
使用内部评价体系的人,对别人的评价不大在乎,他们做事情的动力,是来自于自己内心,这可以称为“内部动机”。
所以,使用内部评价体系的人,他们在做事情时,特别尊重自己的感觉;使用外部评价体系的人,他们在做事情,容易忽略自己的感觉,而更多使用头脑层面的思考。
外部评价是波动的,变化的。内部评价相比之下要稳定得多。
什么是感觉?无非是三类:
第一类: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本体感觉。
所谓本体感觉就是一些运动器官,比如肌腱关节等,在运动或者静止状态下给你的感觉。简单地说,当我们闭上眼睛依然可以精准地摸到鼻子、摸到耳朵甚至可以手拿杯子喝水,这就是本体感觉的作用。
第二类:第六感,是指超出五官感知的能力,心理学中常常把第六感和直觉并列在一起。
第三类:第七感,有两种解释,一种是指对相互连接的世界的感知力,比如银行家看到数字思考怎么样优化金融交易,创业者看到一个现象,就想到商业解决方案等,这些对连接的想象力、判断力和控制力,都是第七感;另一种解释是说,第七感就是对时间的灵敏感觉,人的意识拥有基于过去的记忆,来模拟未来、分析未来的功能。
以上就是不同类型的感觉,如果给感觉下定义的话,我个人更喜欢印度哲人克里希那穆提的定义:感觉,就是“我”与其他事物建立关系那一刹那的产物。
所以,要自己去体验:看过的你会忘记,听过的你会记得,但是做过的你才真正的理解。做过的事带来的那些感觉,才是融入你血液里的能力。
自己这几年就是比较懒,只看,不写,也不做,站在原地踏步,还很痛苦。感受太少了,头脑里思维太多了。
如果父母强加自己的意志在孩子身上,否定孩子的感觉,就是破坏了孩子的感觉,也破坏了孩子和事物直接建立关系的能力。
去观察孩子,好奇地去问,而是不是去评判,和指示。
真自我的人,自我是围绕着自己的感觉而构建;
假自我的人,自我围绕着别人的感觉而构建。
一直觉得自己是个矛盾体。更多的就是真自我和假自我的争吵吧。相信自己的感觉,信任自己的感觉。
批判性思考:最近有个场景,我换了办公室,他们聚餐没有叫我,我感觉到被忽略,也有一点觉得是不是自己做错了什么,导致疏远的怀疑和自责,后来同事告诉我,他们打电话没有联系上我。即使是这样,我心里也还是觉得有点异样。这样的感觉,应该怎样去处理呢?是不是太过于敏感了?还是相信自己的感觉这种感觉他们在疏远我的感觉?
科学方法,或好的方法,之所以能被你接受,必然是,这些好的方法虽然经过痛苦,但还是带来了非常好的感觉和体验,如果没有后者,你再努力,也不会有好结果。如果在没有好的体验下,你还是拼命坚持,那就是拿头脑严重地逼迫身体,这会出问题。
坚持了一件事情,一定要给自己仪式感。那非常好的感觉和体验,要留下来。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