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第六单元

第六单元

作者: 辽Atom | 来源:发表于2017-07-03 22:28 被阅读122次

第六单元 变革与适应

(公元 900—1550 年)

1、圣杰罗姆像

1400~1450 希腊

2、湿婆与雪山神女

900~1000 印度

3、瓦斯特克神像

900~1521 墨西哥

4、阿兹特克像

1400~1521 墨西哥

5、印加金羊驼

1400~1550 秘鲁

6、双面人面界石

1600~1800 智利

7、圣尤斯塔斯圣物匣

1210 瑞士

8、泰诺仪式用椅

1292~1399 多米尼加

9、刘易斯棋子

1150~1175 挪威

10、日本太刀

1200~1250 日本

11、龙耳玉杯

1417~1449 中亚

12、伊费头像

1100~1400 尼日利亚

13、元青花

1330~1350 中国

14、希伯来星盘

1345~1355 西班牙

15、丢勒《犀牛》

1515 德国

16、朝鲜粉青砂器

1400~1500 朝鲜

17、伊兹尼克彩瓷盘

1570~1580 土耳其

第六单元是文物最多的一个单元,共17件。

本单元由漫长的中世纪来到了一个由欧洲人开启的崭新时代,这就是大航海的时代。

本单元展品分为四条线索:

1、路上丝绸之路的余晖

2、葡萄牙与非洲、印度

3、西班牙与美洲

4、荷兰与东亚

整个单元在国博只有一件文物放在了独立展柜,这就是著名的刘易斯棋子。

国博中方策展人讲述刘易斯棋子带来的思考

闫志老师的这篇文章写得有趣味,详细的介绍了国际象棋的起源和流传。这件文物的意义在于,通过国际象棋的流传与变化,向观者表达了从东方往西方的一条重要贸易线路。

印度~阿拉伯半岛~欧洲

这条贸易线路在几个世纪里一直是欧洲人所依赖的,产自印度的香料是欧洲人重要的依赖。

随着奥斯曼土耳其的崛起,曾经作为东西方贸易衔接人的拜占庭帝国被灭。奥斯曼人控制了这条贸易线路。并且此时的意大利人和奥斯曼人联手控制了地中海贸易。广大的欧洲兄弟们郁闷啦!

刚刚忘记说,阿拉伯人也是控制这条商业之路的重要分子。

以西班牙和葡萄牙为代表的新兴国家,一为了绕开奥斯曼人、阿拉伯人的商业控制,以及对于未知世界的探寻,于是为了寻找新航线的探险就此展开。

我们先欣赏刘易斯棋子。


这套棋子发现与属于苏格兰管辖的刘易斯岛。

国际象棋起源于印度,从印度后来传到了阿拉伯地区。因为阿拉伯人信奉伊斯兰教,所以阿拉伯人的无偶像崇拜观念影响到了国际象棋的发展。于是在阿拉伯地区的国际象棋就变为了这个样子。

后来国际象棋传到欧洲后,受到欧洲政治形式的影响,出现了人物的头像,这套刘易斯棋子就很能说明问题。

这是国王

这是王后


这是骑士,就是后来国际象棋里的“车”。

这是兵

这次没有来主教,但找了一张照片,大家看。


这是主教,也就是后来国际象棋里的“象”。

我们再不同角度欣赏下这可爱的刘易斯棋子吧!





关于刘易斯棋子更多的信息,请大家参看国博策展人的文章吧!刚刚把链接已经发大家啦!

简单介绍了刘易斯棋子。后面咱们今天就先说说第六单元和“葡萄牙~印度”这条线索有关有关的文物吧!

我们先看看来自于公元9世纪~10世纪的印度教造像吧!

在公元6世纪佛教在印度本土失去影响力后,本土的印度教成为了当地人信奉的主流。所以本次来了一件印度教的一位重要神祇的造像。这件文物代表着印度的本土文化。

印度教有三大主神,梵天、毗湿奴、湿婆神。这次造像里是湿婆神和他的妻子雪山女神帕尔瓦多的夫妻造像。

咱们简单说下印度教的这三大主神。



梵天像

毗湿奴像

在印度教里梵天作为创造之神,他创造了世界,发明了梵语和文字。

毗湿奴为宇宙的保护者,是善良和美德的化身。它的职责是维持宗教秩序。毗湿奴经常以带王冠的君主形象出现,有四只手代表他的法力。一般四只手里分别拿着法螺、神盘、金刚杵和莲花等法器。

毗湿奴的形象有时是站在(坐在)莲花之上,有时躺在千头蛇阿难陀龙的身上,有时是躺在金翅大鹏鸟的身上。为了拯救世界他经常幻化作动物或半人半神的形象。

毗湿奴有众多的化身,印度神话里佛教的创立者释迦牟尼就是毗湿奴的第九个化身。

在印度教徒眼里,印度教最后一位主神湿婆是无所不能的神。

湿婆最大的特点是双面性。生殖与毁灭、创造与破坏的双重性格。


注意红箭头

本次展览来的这件雕像,描绘了湿婆及坐在其膝上的妻子帕尔瓦蒂。在他们脚下,是他们的一对神兽——湿婆的公牛南迪和帕尔瓦蒂的狮子。印度教徒认为,人在任何方面都不可能超越神。人能分为男女,而神则同时具有两性——湿婆和帕尔瓦蒂就是同一个神的两个化身。


注意红箭头,看湿婆神居然有四只手。


这是湿婆神舞蹈的造像。

看,他的确有四只手。

湿婆神和帕尔瓦蒂有两个儿子。这两个孩子日后都是印度教里大名鼎鼎的神。

战神鸠摩罗

智慧之神袈内沙

这件象头神的造像就是本次梵天净土展览的文物。

文艺复兴时期在德国著名画家丢勒的版画印刷品《犀牛》。

葡萄牙人绕过好望角来到了印度,他们占领了印度次大陆的果阿城,并且封锁了阿拉伯半岛的亚丁湾和波斯湾,完全控制了新航线。

这件文物就和葡萄牙人紧密相关。

印度南方古吉拉特邦的酋长和葡萄牙人打交道过程中,赠送给葡萄牙总督一头印度犀牛。这头犀牛作为给葡萄牙国王的礼物被运回了里斯本。

这是欧洲人第一次见到活的犀牛。葡萄牙国王高兴之余决定再把这头转赠给罗马的教皇。

但在运送过程中,犀牛不幸随着运送的船只沉没在了地中海。

在犀牛还没有运离葡萄牙的时候,葡萄牙国王就已经向远在德国纽伦堡的丢勒发去了订单,希望丢勒为犀牛作画。

丢勒在没有见过这头犀牛的情况下,依靠其他人的描述以及一幅简单的素描,完成了我们看到的这幅犀牛的版画。

这是人类第一次的为犀牛绘图,虽然大画家没有见过犀牛,但真实程度已经接近了八成。

我找了两张真实的印度犀牛照片,我们自己和原作对比一下。



我们注意原作中的一些细节。



丢勒所在的纽伦堡是欧洲的商业中心。他绘制的版画通过印刷后销路很好,在他有生之年就卖出了有5000多幅。

丢勒是文艺复兴时期德国最著名的画家。他的素描和版画对后世影响深远。我们欣赏他的几幅素描作品。

这是丢勒本人二十多岁时的自画像。

《九十三岁老人的头》

《玫瑰天使头部》
《兔子》

丢勒最著名的《祈祷的手》


《欧洲绘画史》(邵大箴,奚静之 著)中提到

“丢勒的艺术遗产极为丰富,他身后留下了近百件油画、200余件版画和近千件完成了的素描,……”

据说丢勒兄弟18人,一说活下来的男孩有3人。他和一位哥哥喜爱绘画。兄弟决定互相帮扶来学画。一人去专心学画,一人去打工挣钱。当学画的学成后,再用卖画的钱供另一人学画。

丢勒得到了先学画的机会。四年后当他学成而归,可以用卖画的钱供哥哥学画时,他发现在矿场干苦力的哥哥,手部受伤已经不能再作画了。

此时的哥哥合起了双手,向上帝祈祷让才华全部赐给弟弟丢勒。一双干枯的双手在几年后成为了丢勒最著名的绘画。

62编号的是泰诺仪式用椅,这件文物最大的意义是关联到了西班牙人哥伦布发现美洲新大陆。公元1492年西班牙人哥伦布抵达了加勒比海域的圣萨尔瓦多岛,在岛上见到了印第安部落泰诺人。这件文物就是泰诺国王在祭祀仪式上所使用的仪式用椅。

这把椅子不是实用品,而是仪式上有特殊用途的礼仪用具。

这把椅子不多介绍,在大英博物馆《世界简史》书里有文字介绍。

今天重点介绍阿兹特克文化和印加文化。

这两件文物在示意图里编号为57和58。

这件文物关联到的是生活在墨西哥北部的印第安部落瓦兹特克人。

瓦兹特克人在10世纪—15世纪拥有繁荣的文明。

这件神像是瓦斯特克人崇拜的母亲神。

雕像最大特点是头部巨大的扇形头饰,眼睛紧闭嘴唇又微微张开,好像在说话一样。双手扶在胃部,突出的胸部代表是女性。

瓦兹特克里母亲神的雕像都是这个造型。

这是大英博物馆实景拍摄照片。照片里的两尊石雕都是瓦兹特克的母亲神。我们看,都是巨大的扇形头饰以及微微张开的嘴部。

瓦兹特克人后来被外来人阿兹特克灭掉。

因为瓦斯特克人的文化遗址发现的不多,所以我们了解这种文化更多的还是通过研究它的近邻,也是征服这种文化的阿兹特克文化来入手。

瓦斯特克的母亲神的崇拜后来影响到了阿兹特克人的文化。

第六单元

世界三大印第安文化,玛雅文化、阿兹特克文化、印加文化。阿兹特克人也是印第安人的分支。

阿兹特克人是印第安的游牧部落,后来入侵到墨西哥地区。

在西班牙在到来前,他们统治着西到太平洋,东达墨西哥湾,南到尤达坦半岛的广大区域。首都特奥蒂瓦坎全盛时期荣有20—30万的人口。

阿兹特克文化存在于14世纪~16世纪。

这个国家是一个不同部落的军事同盟。

这是阿兹特克首都特奥蒂坎瓦用于祭祀月亮女神的金字塔。我们回想一下第二单元提到的奥尔梅克文化。奥尔梅克人建金字塔,后来的玛雅人也建金字塔,阿兹特克人同样建金字塔。呵呵,看来美洲文明对于金字塔很是情有独钟。
这位就是阿兹特克人崇拜的月亮女神的石雕。

这位是阿兹特克文化里最重要的神,它是月亮女神的母亲,名字叫大地女神。

我们下面通过了解这位大地女神来感受一下阿兹特克人血腥的宗教崇拜。

请注意大地女神的造型,居然是双头蛇。看它脖子上带的是一串项链,在上面悬挂着四只被看下来的手,还有两个好像手雷的东西,这是被挖出来的心脏。它用骷髅来装饰腰间的皮带。它穿的裙子是用蛇编制而成。

传说大地女神用鲜血创造了太阳和月亮,还包括世间万物。所以阿兹特克人在祭祀母亲一样的大地女神时,使用的方法就是血祭,而是是用活人的鲜血。

在西班牙入侵者留下的文字资料里,我们可以了解到这种可怕的祭祀仪式。阿兹特克人的金字塔是他们用来举行宗教仪式的祭坛。献祭过程就是一场大屠杀,战争捕获的俘虏被杀死。阿兹特克人对外战争的目的就是为了捕获俘虏,然后来献祭。

一位西班牙入侵者用文字记录了他看到的恐怖场景。我把原文复制在这里,大家自己体会下~

“我永远不会忘记这个城镇,位于庙宇附近的那块地方。哪里十分整齐地堆放着着许多人的头颅,可以肯定的说有10万多个。同样,在这个广场的另一个角落,你还能看到整齐地堆放着许多人的残骸,数目多得不可胜数。除此之外,还有许多人头悬吊在道路两旁的柱子上。......在这个国家的任何城市,我们都额可以看到同样可怕的场景。”

本次在大英展里展出的阿兹特克的石像是一位凶灵神。在传说里妇女难产就是因为这位凶灵神在作祟。

阿兹特克人非常尊重难产而死亡的妇女,他们觉得妇女以这样的方式死去,是和在战场上牺牲的战士一样的英勇。

就是这位大神!

就是这样一个血腥残暴的人种,在1519年被西班牙入侵者科尔特斯带来的600名士兵,仅仅用了几个月的时间就毁灭掉。

阿兹特克人的文化虽然消失了,但他们在宗教、天文、建筑和工艺美术方辉煌的成就,在今天仍然让后人回味无穷。


这两件珍贵的文物就珍藏在大英博物馆,都是阿兹特克人的杰作。

好!我们说说印加文化。在展厅示意图里编号59的就是来自于印加文化的金羊驼。



这个金羊驼特别小!虽然小,但这件文物非常之珍贵!

印加人冶金工艺非常发达,在西班牙人灭掉印加文化后,大量的印加金饰品被融毁做成金币运回欧洲。所以今天能保存下来的印加金饰品非常稀有。

另外,印加人对于羊驼这种动物非常看重。在祭祀时往往会杀羊驼献祭,并且使用黄金制成羊驼来献祭。

为何说这件文物珍贵。就是因为印加金饰品稀少,而是这件是用来祭祀使用的。

地图里深颜色的就是印加帝国的疆域,首都叫做库斯科,翻译过来就是肚脐的意思。

印加是这个帝国对于国王的尊称。当西班牙人到来后,用“印加”这个词汇来命名这个国家。

印加帝国在全盛时期占据着今天南美洲智利、秘鲁、玻利维亚全景,哥伦比亚和阿根廷局部占领。

印加文化的存在时间在12世纪到16世纪初。

印加人觉得自己是太阳神的子孙,所以印加的城市都是建在山顶之上的。

因为印加帝国地理多山地多丘陵,所以善于在山间奔跑的羊驼被印加人驯化。羊驼是被印加人唯一驯化的动物。

一只成年羊驼可以托30公斤的重物,而且它的肉可以吃,毛可以纺织。

提到印加文化不得不提一处世界文化遗产,这就是秘鲁境内的马丘比丘遗址。

马丘比丘建于公元1460年左右。城内有140多处建筑,宫殿、神庙、祭坛、广场、民宅、作坊等一应俱全。遗址在1911年被美国考古学家宾汉姆发现。他借助附近马丘比丘山的名字为遗址命名。

城市遗址分梯田区和居住区。在梯田区考古学家惊喜地发现了完整的农业灌溉系统。


整个城市遗址的房屋都是用这种打磨的非常整齐的方砖累制而成。

印加帝国由于在16世纪内部出现了战乱,以及西班牙入侵者带来的天花疾病。印加文明在1534年被西班牙入侵者皮萨罗毁灭。

接下来介绍第六单元与荷兰人有关联的文物和陆上丝绸之路最后的余晖。

下面的线索是和荷兰人有关!

大航海时代到来后,葡萄牙和西班牙各有各的收货,呵呵,还上强国荷兰人哪里能够坐的住!所以荷兰这些长毛子们也来到了美洲和亚洲。

咱们今天首先提到的就是来自于南美洲一个小岛的人形石像。看照片!

这三张图片上的人形石像是这座小岛上的界石。

这次来的这个石像一般,但它关联到的这个岛屿可是大大出名啊!

在1722年荷兰探险队在太平洋海域发现了一个岛屿,一个岛屿长啥样呢?请看图

这座小岛像不像一个等腰三角形呢!

这里距离南美洲有3700公里,今天归智利管辖。因为登上岛屿这天是复活节后的第一天。所以探险队队友罗森文上将将它命名为复活节岛!

这个名字大家都听说过吧!

请注意刚刚发的这张图!红箭头的位置。

荷兰人登上岛屿后,惊讶的发现在岛上沿着海岸线居然有1000多尊巨型人形石像。

所以刚刚地图上岛屿上的小黑点点都是人形石像的位置示意。

石像里最高的有22米,仅头部就有7米高,鼻子都会达到3.4米。最大的石像居然有400多吨,最小的也有30吨左右的重量。

经过考古发现,石像制作的年代在公元600—1680年。所有石像的石材都是取自岛上火山口的岩石层,至今岛上还留有几百个没有完工的石像。

石像的含义现在也是种种猜测呢!

请注意这尊石像,这可是复活节岛上最小的一尊石像。现在被珍藏在大英博物馆里。当年它被作为送给英国国王的礼物运到了伦敦。

请注意在这尊石像旁边的人,对比一下我们就知道它有多大啦!

好啦!继续下一件!这件文物可是极为的精彩呢!

来自于13世纪的日本武士刀。

世界三大宝刃:

日本武士刀

大马士革刀

马来克莱氏剑

这次大英展展出的日本武士刀铸造于13世纪,八百多年的历史,摆放在展厅里依旧的寒光闪闪啊!

再来说说这日本武士刀咋与荷兰人扯上的联系吧

在晚明时期,荷兰人追随葡萄牙人的脚步来到了亚洲,来到中国来到日本。

在13世纪正是日本镰仓幕府时代。这个时代是武士阶层在日本历史确定地位的时代。这把武士刀正是日本武士阶层的象征,更是那个时代日本文化的象征。

荷兰人和日本人的关系到江户幕府时期达到了最亲密。

所以我把这日本武士刀与荷兰人联系到了一起。

日本武士刀质量可是非常的好。在13世纪的宋代,咱们中国的大文豪欧阳修就曾经写过一首《宝刀歌》

                        《宝刀歌》
                            欧阳修
昆夷道远不复通,世传切玉谁能穷。
宝刀近出日本国,越贾得之沧海东。
鱼皮装贴香木鞘,黄白闲杂鍮与铜。
百金传入好事手,佩服可以禳妖凶。
    其先徐福诈秦民,采药淹留丱童老。
百工五种与之居,至今器玩皆精巧。
前朝贡献屡往来,士人往往工辞藻。
徐福行时书未焚,逸书百篇今尚存。
    令严不许传中国,举世无人识古文。
先王大典藏夷貊,苍波浩荡无通津。
令人感激坐流涕,锈涩短刀何足云。

在汉代咱们中国是世界铸刀技术最优国

好的,咱们就从汉代的铸刀说起吧!

为啥介绍日本武士刀要从咱们中国说起呢?因为小日本们的铸刀技术就是从咱们中国学来的。

咱们先从铸刀的材质说起。

制刀技术的好坏首先要看金属材质。那么金属里铁和钢又是最重要的,那怎么样区别钢和铁呢?

主要的区别在于钢和铁的含碳量的多少。含碳量超过2%的铁,称为生铁;含碳量低于0.05%的铁,称为熟铁;含碳量在0.05%—0.2%之间的铁,称为钢。

咱们中国的铸刀技术在汉代和唐代是两个高峰时期。

汉代发明了“炒钢”技术,唐代有了“局部淬火”和“包钢”技术。

所谓“炒钢”,就是把铁融化为铁水,然后加热。在加热过程中不停地搅拌,利用空气挥发铁水里的碳含量。

“局部淬火”,就是把加热锻打好的刀具表面局部覆盖上泥浆,然后再用冷水击淬刀具。这样铸造好的刀剑更具有柔韧性。

“包钢”,就是锻打刀剑时,用含碳量高的钢包夹含碳量低的钢,这样层层包裹让刀剑更加柔韧结实。

中国唐代刀具又称为“唐刀”。我们看图。

这是日本正仓院藏的唐刀的裸刀。

唐代刀是直的,日本武士刀是弯的,这就是最大区别。

在唐代日本为学习中国的制度,大量的遣唐使被派往中国,中国的制刀技术被传入到日本。

日本人又将制刀技术加以改进,将钢材反复折迭、重回焊接,这样使钢材层数更多。而且不断的锻打,钢材中的杂质化为火花飞走,这样钢的纯度越高,其强度和韧度就越好。在公元1200年的时候,日本制刀技术基本完善。

这张照片是本次大英展日本武士刀上的刀铭。就是铸刀匠人的姓名。

请大家注意这把裸刀上有三个孔。有老师告诉我这是因为这把宝马最少被三个人拥有过。不同的人握刀习惯不同,所以从新定位打孔来装裱此刀 。

好啦!日本武士刀就这些吧!下面补充下日本刀的相关知识。

「平安」時代末期之前的刀劍被歸類為「上古刀」,刀形有別於常見的日本刀,或為直刃,或帶雙鋒。「上古刀」極為罕有,是重要的考古材料。

年代包括:

延曆 (Enriyaku)、大同 (Daidou)、弘仁 (Kounin)、天長 (Tenchyu)、承和 (Jyuwa)、嘉承 (Kashyu)、仁壽 (Ninju)、齊衡 (Saikou)、天安 (Tenan)、貞觀 (Jyukan)、元慶 (Gangyu)、仁和 (Ninna)、寬平 (Kanpyu)、昌泰 (Shyutai)、延喜 (Engi)、延長 (Enchyu)、承平 (Jyuhei)、天慶 (Tengyu)、天曆 (Tenriaku)、天德 (Tentoku)、應和 (Ouwa)、康保 (Kouhou)、安和 (Anna)、天祿 (Tenroku)、天延 (Tenen)、貞元 (Jyugen)、天元 (Tengen)、永觀 (Eikan)、寬和 (Kanna)

第六单元 第六单元 第六单元 第六单元 第六单元 第六单元 第六单元 第六单元 第六单元

咱们下面说下第六单元里关于丝绸之路的线索。

当然是元青花!

蒙古在13世纪崛起后,随着对外扩张征服了西亚,成吉思汗的子孙分别建立了钦察汗国(金帐汗国)、察合台汗国、窝阔台汗国、伊利汗国和蒙元帝国。

丝绸之路在元代来到了它最后的繁荣时期。

在元代随着制瓷技术的提高,最关键就是西亚和中亚都是蒙古人控制,钴料可以大量廉价进口。一种为了迎合西亚人审美的瓷器出现了。这就是元青花。

一般元青花尺寸都比较大,有人说这是因为西亚人饮食的关系。一来西亚人喜欢瓷器,二来西亚人喜爱青蓝色。所以元代人为了赚外汇,就生产了好多好多元青花。

现在土耳其和伊朗的博物馆珍藏了好多好多元青花呢!

穆斯林的饮食习惯,大盘手抓肉。

这对元青花大家熟悉吧!

大维德基金会收藏,放在大英博物馆展出的“至正十一年”款的元青花象鼻耳对瓶。

美国人波普博士在上世纪60年代通过研究这两个对瓶,写了两篇关于元青花瓷器的论文。正是由于波普博士的努力,世界陶瓷界开启了对于元青花的关注。

在奥斯曼、波斯、叙利亚等国,因为是多人共进一道菜,“国人坐卧无床発”,所以必须用大碗、大盘盛装食物,并依瓷器大小用当地打造的金属盖子盖着。因此,大容器符合西亚和阿拉伯地区人们“用盘满盛其饭,潘醉油奶汁,以手撮口中而食”的习俗。他们对器形、尺寸和是否完好无缺的要求更甚于釉色和装饰。

以上说明文字出自牟晓林《海外需求对明清景德镇瓷器的影响》第102页

这个元青花大家更熟悉吧!

“鬼谷子下山图”元青花,现在青花瓷器的世界拍卖记录保持者。多少钱来着?2个多亿吧!

最后咱们说说伊兹尼克彩瓷吧!

伊兹尼克彩瓷是通过丝绸之路的贸易,受到中国瓷器影响出现的一种崭新的瓷器。

西亚国家在进口中国瓷器时,也在不断学习和模仿。阿拉伯地区发展出了自己特有的瓷器,这就是伊兹尼克彩瓷。

伊兹尼克位于土耳其伊斯坦布尔西南的伊兹尼克城。在15世纪时,这里主是西亚地区的制瓷中心。

到16世纪伊兹尼克釉陶器进入全盛时期。伊兹尼克彩瓷代表了伊斯兰瓷器的最高水平。

请注意这三件瓷器的一个共有特点,就是白胎的颜色不是很纯。这就是伊兹尼克彩瓷和中国瓷器最大的区别。

因为西亚人没有掌握使用高岭土制瓷的技术,所以西亚瓷器白色都是不纯的,显得污嘟嘟的。

因为在伊斯兰教出现前,西亚人就非常喜爱青蓝色。

原因很简单,就是因为西亚人喜爱青金石。

相关文章

  • 部编语文八上阅读文体知识与层次结构

    第一单元 第二单元 第三单元 第四单元 第五单元 第六单元

  • 时间撒在哪里,收获就在哪里。

    三上语文第六单元 ——教学反思 新编三上第六单元有三篇精读课文 ...

  • 2017-12-05

    第六单元小节 昨天我们刚把第五单元小节给做完,今天我们就把第六单元给上完了,下面我就做一个小节。...

  • 数学日记(第六单元总结)

    第六单元,是非常有趣的一单元, 讲啦很多的新知识,昨天才刚把第五单元写完,第六单元也学完啦!可真是时间飞逝!日月如...

  • 第687期【随文写作】

    七上第六单元随文写作 张永刚 七年级上册语文第六单元,以“想象世界...

  • 第六单元小节

    时间可过得真快啊,一转眼,我们的第六单元也学完了,第六单元的学习已接近尾声了,下面让我来对第六单元作一个小节吧!...

  • 勇往直前的六(3)班12.1

    好难的单元作业 今天,我们来做第六单元的单元作业。 单元作业,是每个年级组的老师们自己研...

  • 不动如山

    今天我们讲解订正英语第六单元的测试卷。英语第六单元,是本学期本册英语课本的最后一个单元。因为前期课程安排得比较紧凑...

  • 小结^ω^

    哈喽!everyone!^V^ 在今天我们又学完了第六单元滴学习,下面俺来总结总结吧! 在第六单元的学习中,我们学...

  • 第六单元小结

    我们的第六单元又匆匆过去了,昨天,我写的是第五单元小结,而今天我却在写第六单元的小结,我也没有办法,拿我就来说一下...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第六单元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hcknf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