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对一件事物的看法,大都是盲人摸象,是片面、不完整的。
在金融市场更是如此,无论在投资前你认为自己对一家公司有多了解,做了多少调查,实际上你都无法真正了解这一家公司。
为什么呢?很多时候左右我们认知的并非是表面的数据、信息等。今天一起来探究认知下面的冰山。通常,认知过程分为四个阶段:
83/1000信息收集、加工、输出、反馈
【1】、信息收集:你真的了解一家公司吗?
举例来说,你要做股票投资,需要了解公司,总要看看企业的财务报表、了解行业、公司的新闻?不同人收集的信息不一样,决定买、卖的依据不一,而且有两种认知习惯在左右我们的看法:
1、易记性偏差
人有一种行为习惯,就是搜集信息时喜欢先在自己的记忆库中去找信息,容易被记住的你会认为它是真的。
2、信息发生顺序影响决策
首位效应:在做决策时给首次到达的信息赋予最大的权重,就是“先入为主”。
末位效应:最后到达的信息在做决策时赋予最大的权重,就是”后见之明“。
当信息来源于被你记住的信息时,常常容易产生易记性偏差;当信息来源于还没有被你记住的信息时,容易受首位效应和末位效应的影响。当两种效应都存在时,要看信息到达的速度和强度。
【2】、信息加工阶段的认知偏差
代表性偏差/小数定律
当事物的代表性特征表现出来,人容易冲动的做判断,而忽略了其他决定性信息。
原因:是用少数典型、偶然的特征来判断,用少量样本做出决策,被称为”小数定律“。这是一种常见的心理误区,也和人们喜欢看对自身有利的消息有关系。
举个例子: 你打算定投基金,选哪一只啊?是不是容易选历史业绩好,在首页推荐的那只呢?
【3】、信息输出阶段的认知偏差
投资上的过度自信
人对自己的能力认知超过实际水平。你掌握的信息越多会越自信,专家的话不一定能够信,他们是属于过度自信的那一类。
在金融投资中是有害的:使得人低估风险,做出不必要的买/卖。因此,减少交易次数是明智的。
在牛市中过度自信的人更多,熊市过度悲观的人也多。
因此,只有经历过一个完整的牛熊市,才能平衡自己的投资心态和决策。这就是为什么笑来老师说,成为一个合格的投资者,要穿越几次牛熊的原因之所在。这些老司机会客观、平和一些。
【4】信息反馈阶段的认知偏差
自我归因:人容易把好的结果归于自己的能力,而把坏的结果归于他人或客观原因。
后见之明:当事情已经出现结果后,误以为自己早就知道结果的一种幻觉。
认知失调:当事情出现的结果与预想不一致,人感到一种不协调的痛苦,为避免这种痛苦,可能会对事实选择视而不见或故意歪曲。
确认性偏差:人一旦形成一种观念,就会从肯定自己的一面寻找证据,而不倾向于从否定自己的一面寻找证据。
神奇式思考:将相关性误以为是因果关系而致。
大多数情况下,都会重蹈覆辙,踩过的坑下次还会再踩。所以,用正确的归因,逆向思维,从不同的角度来思考,可以改善认知偏差。
最后用查理.芒格的一句话,与你我共勉:
如果我知道会死在那里,那我永远都不会去那里。
---【全文完】---
我是程霞,热爱生活,热爱投资
币乎主页:用写作穿越牛熊~
正在参加日更1000天挑战赛,欢迎关注我~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