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古诗新读中国诗词大会诗友会
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作者: 古诗新读 | 来源:发表于2018-08-31 09:05 被阅读8次

从军行

杨炯①

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

牙璋辞凤阙②,铁骑绕龙城。

雪暗凋③旗画,风多杂鼓声。

宁为百夫长④,胜作一书生。

注释

①杨炯(650—693),华阴(今属陕西)人,“初唐四杰”之一,是四人中诗作最少的一位,擅长五言律诗,《从军行》是其名作。

②牙璋:古代调兵的符信,分为两半,分别掌握在朝廷和主将手中,调兵时以此为凭。凤阙:代指皇宫。

③凋:使……黯淡,模糊。

④百夫长:泛指下级军官。

赏析

这是一首借乐府旧题描写青年男子从军之志的诗篇,全诗笔力雄劲,气势激昂,颇具豪迈之气。

首二句交代诗作背景。首句从“烽火”这一物象入手,传递出边关有战事的信号,“照西京”三字烘托出边关战事的紧急,渲染紧张气氛;次句写青年看到烽火后的反应,国家兴亡,匹夫有责,一个“自”字,表现了他由衷的爱国热情与为国奋战的决心,突显人物的心理状态。第三句描写大军出师开拔的情景,“牙璋”、“凤阙”,用词典丽,既表明天朝大军的威严,也显示出将士使命的崇高;第四句写边塞情景,“铁骑”、“龙城”相对,渲染出敌我两方的敌对形式,“绕”字则形象地写出了我军包围敌军的有利态势。

五、六两句描写战斗场面,诗人没有从正面进行描写,而是通过视觉、听觉两方面描写了天气的恶劣,从侧面烘托出我军将士的坚忍不拔、奋勇无畏。结尾两句,语言浅直,直抒男子投笔从戎,保家卫国的豪情壮志,饱含男子血性。

全诗选取了男子投笔从戎过程中的主要情节进行描写,结构跳跃,基调雄浑刚健,对仗工整,使诗歌极具节奏感,读来为之一振。

相关文章

  • 傻学生

    2019.4.30 星期二 晴 唉,“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突然觉得真的一点都...

  • 古代文学诗词(唐宋)名句

    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无穷己,江月年年望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

  • 38

    古往今来,英雄万千。或是“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或是“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今天听了老师对苏轼的介绍,我觉...

  • 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从军行 杨炯① 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 牙璋辞凤阙②,铁骑绕龙城。 雪暗凋③旗画,风多杂鼓声。 宁为百夫长④,胜...

  • 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古代书生,仕途一道,是证明自身价值的必经之路。有的人平步青云,扶摇直上,毫无阻塞可言。 比如晏殊,从小被称为“神童...

  • 从军行

    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 牙璋辞凤阙,铁骑绕龙城。 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 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这首诗的作...

  • 从军行

    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牙璋辞凤阙,铁骑绕龙城。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

  • 从军行 唐杨炯

    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 牙璋辞凤阙,铁骑绕龙城。 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 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 从军行

    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牙璋辞凤阙,铁骑绕龙城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 晨读笔记(2019.04.11)

    第一 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 牙璋辞凤阙,铁骑绕龙城。 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 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hcojw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