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哈,忍不住要说说这个历程了。
1、起因
今年初,看了贾玲的《热辣滚烫》被她励志,喜欢她的动物流,喜欢她打梨球,佩服,膜拜。
我试着做那个动物流,腿伸不出去,核心和手臂力量都不够。那个梨球也不行,晃来晃去的,根本碰不着。
盯着天花板遐想:我173/58,拿出人家贾玲百分之一的毅力练习,至少实现这两个动作,应该不是神话。嘶~,一年后我把这俩动作录下来,名字叫《我的麻辣滚烫》,要得。
电影刚上映时网上评论很多,有人说给我几个亿我也行,有人不认同,说但凡练过的都知道练到这个程度有多难。我懂,我站后者。
十多年前,一个剪步蹲让我练了足足三个月,哆嗦啊,扶着墙一步一步地往前走;还有深蹲,还有俯卧撑,到现在正常俯卧撑我也做不到十个,给我多少钱我也做不到。
坚持每天像吃饭一样,锻炼半个小时,让健身成为过日子中的常态内容,我坚持了十几年。对我来说挺难的,尤其是一旦因为啥放下了,捡起来老挣扎了,知道那个状态好,更知道躺平舒服。
这是起因。
2、开始
三月,我去了小区里新开的拳击馆。
我特意说,我是看了电影心血来潮来的,没打算学后比赛拿成绩拿证,也没想打架报仇,更没有职场压力宣泄,我岁数挺大了,我就是觉得好玩儿好奇,就来学了,纯属锦上添花打酱油。
销售说,那您一对一吧,估计大课不适合您,您可以试试~。
讲真,老太我真是一时兴起没抱啥希望,就是试试。
十几年前我上过拳击课,都忘了为什么上的了。
教练是某区比赛的冠军呢,非常认真,一招一式特别专业。从看见她的第一眼起,我就觉得我和她的距离,或者说我和拳击的距离,非常遥远。
大概当年我的基础体能太差了,我上了五节课,每节课都是最基本的体能训练,剪步蹲深蹲什么的,直到快下课,教练才让我戴上拳套学摆个姿势。五节课下来,关于拳击,我啥都不知道。
后来赶上我的第一个小狗海佩一世死了,那段日子我停了所有课外课,于是我的拳击课就这么over了。
虽然没学到啥,但回忆起来我没有任何负面记忆。我想,去少林寺还得先挑一年的水再学功夫呢,教练肯定是对的。
对,今年三月,我就是抱着这个心理去试的课,万万没想到试课让我大吃一惊,它带给我的震撼远比贾玲电影带给我的要大得多的多。
试课的拳击教练是个藏族小伙子,样子有点斯文有点温和,一打眼就消除了我对拳击教练的畏惧。
我说:教练我就是好奇觉得好玩儿来的,将来既不会参加比赛,也没有防身或保护谁的需要,更不可能是您教学的业绩。我岁数在这了,腿还骨折过,您量体裁衣试着教,能行我就学,不行您直接告诉我我就撤。
教练温和地笑了,说了两个字:好吧。
然后,然后,
我就戴上拳击手套了。
简单的热身动作后,教练开始教我步伐,很简单,我学得挺快的。
再然后,我就上拳击台啦。
出拳,低头,左拳,右拳。。。
我滴那个天呐。
不知不觉地,一个小时过去了。
我被汗水打得透透的,却没觉得累。太好玩了~!一个小时颠覆了之前我对拳击的全部认知。
3、过程
我觉得拳击像打游戏,一关一关的。
我觉得拳击像数学,我得动脑子。我要先听懂教练在说什么,然后要告诉自己的四肢怎么配合动起来,像极了做题。
我觉得拳击像练习记忆,我要记住直勾摆的组合,有时候记不住,有时候记住了手臂腿脚又跟不上。
我觉得拳击也是一种健身,掌握技术的同时,也出汗了也锻炼了。
重新审视拳击这项运动,我仰视。
单说手别掉下来要时刻护住脸的两侧,教练就提醒过无数次。
“手”!呵呵,很温和的提醒。我的左手永远都掉在肩膀平行处,没护住腮帮子,无数次哦。
有次我刷抖音,有个博主教练说,总手掉,挨上一拳就永远长记性了。
我看了笑了,想起一句鸡汤话:没有改不了的错误,那是犯错的代价还不够大。
我没因为手掉挨过罚,所以手掉的毛病虽有进步,但时不时还是掉。
学习新的步伐和新的出拳方式,对我来说还好,教练说我学得挺快的,悟性挺好的,体能也还行,大概和大学毕业和十几年健身有关系。(捂嘴笑)
猜,拳击课对我最大的挑战是什么?是动脑子,这是我无论如何都没有想到的!
一旦各种拳组合,我要先记下来,然后再动起来。先是记不住,然后是做不出。
这还没对手,如果有,我要随时在脑子里组合各种应对,然后见招拆招,哈哈,我知道自己离这步还差着十万八千里。
我的前半生只佩服体育界的冠军们,现在的我佩服体育界所有的运动员们,以及运动爱好者们,我佩服体育这个职业。
那个梨球,倒是最简单的。
我从好歹能打中它,到慢慢的两个来回有节奏地打中它,到每次回弹都能打中它,没用太久。
光是梨球,就能打出一身汗。
那感觉也跟打游戏似的,打不中就总想打中,打中了总想越打越快。
我是不玩电脑手机游戏的,但我总觉得那感觉跟打游戏似的,哈哈,“假洋鬼子”。
我已经可以双手轮流交替地打了,每次弹回来都能打中的那种。
很累的。
教练教我动物流那个动作了,我竟然也可以了,没有那么轻巧熟练,但能做了,坚持锻炼下去,应该也行了。
几个月下来,我和拳击,有了缘份。
(网上找的动物流照片)
4、搁浅
眼见着我的麻辣滚烫,有望物化成一个小视频的时候,它搁浅了。
教练的奶奶生病了,回西藏了。我的孙宝出生了,作息打乱了。
两个月过去了,教练还没回来。我这边倒是梳理好了,可以继续安排上课了。
但是,之后遇到的教练什么样,我不知道,我还没有试过新课。
我担心的不是专业程度,也不是认真负责这些大部分教练都拥有的潜质。我担心的是,怎么说呢,是教练因人施教的能力。
这几个月教练很少说张姐加油,也说过,但我基本上能把握自己,我觉得不行了就一定停下来。有次休息时教练说加油开始吧,我看了下运动手表脉搏140,他赶紧说,得,那多歇会儿吧。
还有我骨折过,教练永远都在问这个动作伤腿有反应吗?换句话说,教练教我的所有动作都是适合我的。
我最担心的是,新教练能否时刻记住平衡这个学员心血来潮的热爱和上了岁数的事实。呵呵兴趣和命,当然后者重要。(悄悄说一句,我学拳击家人是反对的。)
我想,因人而异量体裁衣的施教和管理,是教练乃至于任何老师任何领导必修的功课吧。
希望我的热辣滚烫梦不会就此终结。
待续……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