锣鼓敲起来,十二点的钟声响起,随着窗外阵阵鞭炮,正式步入大年初一了,除了年前草草收拾一下之前留在家里的衣裤、床单被罩,还把wc中貌似过期的洗面奶、护手霜、洗发护发素都给扔了,这,便是本故事的导火索了...
“我放在wc里第一层的洗发精小瓶,哪里去了?”这位说话有点急躁的,便是我的老父亲,人生外号“噎一口”,就是平时不说话,一说话,要么就是有事,要么就是噎人一口。“对啊,年前我回来,收拾东西给扔了!”我疑惑不解地答道。
“谁让你给扔了!”一句话怼死我,我也来不及反应过来,母亲便追加了一句“那是你爸专门去洗温泉时候带的洗发精、洗衣液随身装,完了,你把他的装备给灭了。”
“那我再给你找一套,我这还有其他的。”说着我便去找来了一套旅行套装,还给他洗出来一个空瓶子可以装他想要的。
原本以为这事就过去了,半小时后,父亲路过我的身边,目光中仍有恶煞煞的怒气,我也努力侧了侧身子,企图逃过一难。
半年前,由于工作原因,由北方转到南方去发展,从那时候起,父亲母亲经常给我挂视频,或是时不时留言问候,总期盼着春节期间我可以早点回晚点离,来弥补家人们难以相聚的时光,但是真的在家里呆了不过四五天,便发现事情慢慢发生了改变。
【这个初一不太平】久居在外的游子归家后......如同很多八零后青壮年一样,我觉察到在“曾经的自己家”呆着的最优时间周期为3-5天,因为这时候还有着先前对亲人思念的热乎劲,但凡走过这一周期,就会面临尴尬的“被批评、被挑剔”阶段,哪怕只是离家半年。
卫生间内储物柜的第一层,原本是我的位置,但是早就被占了去,只是因为我把误以为“自己的”过期洗护用品进行了处理,就惹得父亲初一一整个下午加晚上闷闷不乐,即使我已经出了两个预备方案了,事儿是可以被解决的,但是怒气难消,到底是哪里出了问题呢?
【这个初一不太平】久居在外的游子归家后......第一,这个家庭中的日常组成成员,已经由三个人过度为二老。虽然我在春节期间被“邀请”回来小住,但是自以为还是主人身份的我,在没经过“日常主人团成员”的批准下,对家庭中的物件,随意进行了处理,物品的新主人十分不悦,即便在离开家之前,那些都是我买的,一直是我用的,但是父亲坚信,他才是物品的“当下主人”,岂能轻易让步呢?
第二,心理学中家庭治疗系列中,常听到“边界”这一次,在原生家庭中,会出现父母是第一等级,孩子是第二等级,如果家庭中父亲缺位,母亲跟孩子过于亲密和依赖的关系互动,只会更加隔离父亲,让父亲在情感上的回归中无望。那么,从原生家庭走出去的孩子呢?当父母双方已经做好了面对、接纳,甚至做好了三个月到半年的适应期,当孩子再次回归家庭,暂住几日时,可能矛盾不会激化与凸显出来,但是时间一长,就会发现重新培养好的习惯感、节奏感已经产生,如果孩子回归家庭,需要按照最新的规则来进行,需要尊重“新主人”的规则,从而打破之前内心中固化的“边界”。
比如,这一个生活小事件中,身为孩子的我会一直认为这些物品是我曾经用过的,要不是我买的,怎么会因为远离家就留下给家人用呢,我才是主人,我拥有使用权和处理权,但是对于家长来说,这就是触碰了他们内心中被培养起来的“边界”,他们才是当下家庭中的大boss。
第三,家庭中很多时候不是以解决问题为导向的,而是情感沟通为导向的,所以不要因为自己提供了多个解决方案,就可以要求事情翻篇,而忽视了当事人、谈话者的问题倾诉,倾诉的主要作用是情感宣泄、达成共识,而非寻求帮助(至少初期阶段不是,最后阶段可能会呈现)
在家过春节的日子,让我感受了父母对我最切实、淳朴的爱,同时也激发了童年时期的我对于各种风俗习惯的疑惑、好奇、无奈等错综复杂的情感,当然,更多的是怀念那些逝去的日子,它们被称为“我的青春”,晚安,朋友们,盼大家新春期间,吃好喝好,不踩雷的情况下,“活好”每一天:)
【这个初一不太平】久居在外的游子归家后......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