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起一本书,静静的品味着书中的故事。故事和故事里的人慢慢浸透我的心灵,让我久久缓不过神来。故事里的人物如此鲜活,仿佛从书中走了出来,与我相视而笑,亦或相视而悲,再或相视而惊。有时真分不清我走进了故事里,还是故事里的人走了出来;也断不清我成为了故事里的人,还是故事里的人成为了我。我在想这种奇妙的感受其实并不是错觉,只是我们在生命长河中遇见了该遇见的人和事,这个时刻如同瓜熟蒂落。于是由衷的喜悦之情也随之油然而生。

然后放下书,想想刚才故事情节中的人,和眼前的自己到底有着怎样的一种连理?莫非遇到他(她)也是前世因缘?那么这本书便是我们之间的一根线,这根线犹如时光隧道,穿透时空,让故事里的那个人与我们相遇。我们凝望对方如同遇见故友,无比亲切,无比喜悦,最后动情到泪湿衣襟。
这本书,这个人,从此便与我结下很深的情缘。他们从我床头案几的常客演变为惺惺相惜的挚友。

偶尔,我把这本书里的故事讲给别人听,当我讲完的那一刻,故事里的人又跑出来凝望我,我突然明白:我讲的与其说是他的故事,还不如说讲的是他(她)和我的故事。谁说讲故事的人讲的只是故事呢?讲故事的人早就动了情的。
所以,同一个故事不同的人讲出完全不同的味道,不同的境地。故事就是一座桥,它让每个人都可以到达彼岸。即使一路风情万种,终了便是江海同归,你我只是幻觉。
有一天,当我从宣讲者变身为倾听者,我听到了同一个故事被不同的人演绎成不同的乐章。故事变成了曲子,且是不同的曲子,时而听到的是跌宕起伏,另一个人那里却是如泣如诉……对此我没有惊讶,有的只是颇深的思悟:不同的灵魂在同一个故事里游走时,他们选择了完全不同的路径,一路或许风景秀丽,或许布满荆棘,但他们的归宿却不约而同——带着自己的灵魂自由地流浪,不在乎荆棘,不畏惧风雨。
当我们面对现实的骨感,心灵被乌烟瘴气束缚得四处堵塞时,我们拿起书,慢慢读起来,我们的心灵瞬间找到了归宿。在那里有从前的自己,现在的自己和未来的自己;在那里空气无比清新,环境无比宁静,我想那里便是心灵的家。找到家,心就会安定下来,从此不在流浪。

于是,这本书和书里的故事一直活着,像一条生生不息的大河,辗转于不同的时代,和不同时代里不同的灵魂相遇,相知,相惜。这条河便是文明之河,一直流淌着,永不停息。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