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克多·弗兰克尔的《活出生命的意义》一书,书写的是弗兰克尔和他的狱友们在集中营里的一些生活日常。
弗兰克尔是一位有名的心理学家,十分崇拜弗洛伊德,他将精神医疗与哲学相结合,用一生的时间探讨精神医疗里的意义与价值问题。
二战期间,他和家人一起被纳粹关进奥斯维辛集中营,不久,父母和妻子以及哥哥都死在了集中营的毒气室。
弗兰克尔凭借着顽强的意志力奇迹般地活了下来,并只用九天的时间写下了《活出生命的意义》这本书。
因为自己是心理医生,所以,在集中营里弗兰克尔关注最多的就是囚犯们的精神状态。他在书里,把囚犯们的精神状态分成了三个阶段:收容阶段、适应阶段、释放与解放阶段。
在收容阶段,囚犯们显露出极度的惊恐和迷惑状态。这也是大多数人面对灾难时的精神状态。他们总是幻想着自己不会被送往集中营里,而是会去一个劳动改造场或者一个什么工厂。但命运往往不尽人意,你怕什么它就会来什么。当他们得知自己真的会被送到了集中营时,他们除了惊慌就是恐惧。
他们幻想着自己有可能也会如囚头一样,受到好的待遇,但是没有。老弱病残,丧失劳动力的一律都会送进毒气室或焚烧炉,稍有不慎,死亡随时都会威胁到自己头上。
囚头们的掠夺、鞭打,生活环境的拥挤,食物匮乏导致的严重体力消耗,都让他们对集中营的生活产生极大的恐惧。
在适应阶段,囚犯们则变得冷漠,呆滞。
他们呆呆地看着上一秒种还在自己身边行走,下一秒就停止了呼吸的狱友被拖走,他们还会脱下死去的同伴的衣服穿在自己的身上。
他们听惯了同伴被鞭打时的惨叫声,看惯了囚头们的各种残忍。
为了生存,他们把自己尽量打扮得看上去精神很好,且给自己披上冷漠无情的外衣。
只有如此,他们才可以在集中营里多一份生存的希望。
在释放和解放阶段,囚犯们并没有因重获新生而欢喜无限。
没有什么比失去家人更让人悲伤的了。原以为回到家里后就可以过上正常人的生活,不曾想,家人们都死在了战争之中;原以为走出集中营的大门,那些苦难都会被甩给集中营,却不曾想,苦难依然紧随其后,一点也没有被减少。他们开始愤怒,无助,且伺机报复社会。
苦难无处不在。弗兰克尔写道:“对于回家的犯人来说,最重要的体验是在他经受了那么多苦难之后,除了上帝,他不再畏惧任何东西,那种体验有着无与伦比的美妙感觉”。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