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世纪图书类出版物虽然起步晚,但它比学术刊物更能亲近大众,更能为出版商赚到钱,也更深刻了影响了科学普及与文明进程。
严格来说,走到这一步,“知识生产”才真正实现。
不过,要说19世纪影响力最大的知识类图书,要数两类,一类是百科全书,一类是旅游指南书。
提到“百科全书”,启蒙运动代表人物狄德罗的大名如雷贯耳,有人甚至把狄德罗的巨著《百科全书》称作法国启蒙运动的“全景式总结”的伟大作品。
实际上,18世纪狄德罗的《百科全书》影响力并没有我们所想象得那么大 。
从一个普通消费者的角度就很容易理解,一是《百科全书》体量过于庞大了,一般人买不起。
二是百科全书既然求全就很难求精,缺少中心论点与大纲,读者即使买了也会束之高阁,不太可能从头读一遍。
三是由于《百科全书》印刷成本高,所以基本不太可能及时修改迭代。
编纂者不担心这样的书会卖不出去吗?他们还真不担心,因为“百科全书派”的学者并不是商人,他们是哲学家、教育家、历史学家、经济学家,编书只是一种手段,用来传达启蒙时代的“理性主义”主张,而不是为了赚钱。
所以,《百科全书》的影响力可能远不如当时的小说、诗歌、戏剧和报纸。
不过,“百科全书”这种体系化普及知识的思路是很有创见的,应该值得肯定。
这类出版物最终获得市场认可,是在1个世纪后“维多利亚时代”的英国。
由于英国人口不断增加,人们生活更加富裕,就有更多闲暇时光关注自己的精神生活。
一些人并不真喜欢读书,但拿一些大件的图书装点装点门面也是不错的。
这种心理其实跟同时期清朝读书人喜欢在书房摆个大柜子陈列着“二十四史”一样。
但“百科全书”最主要的需求者,还要数那些希望通过知识改善生活的普通民众,尤其是工人群体 。
百科全书内容广泛,记录翔实,认真读下去,的确有助于提高一个人的综合素养。
怎么生产出一套价格合适,质量又高的百科全书呢?
有一对兄弟,后人将他们称为“钱伯斯兄弟”。
他们出生在英国爱丁堡一个棉纺织工家庭 ,兄弟俩在书店干过学徒,后来开了自己的书店,还赚了不少钱。
因为这样的经历,他们非常能理解知识对于中底层大众的意义。
因此,在编纂百科全书的时候,兄弟俩就特别能从大众的视角出发。
要注意,启蒙时代的“百科全书”绝不像我们的《十万个为什么》,每一条都是个有趣的问题。
18世纪“百科全书”编纂得非常深奥,它以语法、逻辑、修辞来分类,再依照“记忆”“理智”“想象”的形而上分类来解释知识。
你可能根本没听懂在说什么,跟我们一样,那个时代的大众要想读懂百科全书,得预先接受西方古典文史教育,得了解培根主义哲学 。
这必然一下子就把普通人推远了。
而钱伯斯兄弟在编纂自己的百科全书时,非常体贴地按照首字母排序分类,这样读者就可以快速找到想看的内容,不用担心连条目都找不到。
你可能会觉得这不是常规操作吗,但在当时却是个创举。
话说回来,只靠钱伯斯兄弟的文化水平,他们没法保证“百科全书”的质量。找谁帮忙呢,英国皇家科学院的学者吗?正如今天科普工作做得好的,或许并不是诺贝尔奖获得者,有可能是一些不在高校工作的知识分子,他们有好的学历背景,并以科普为职业。
这些人更懂选什么话题、怎么讲这个话题,能让读者听得懂、喜欢听。
钱伯斯兄弟也是从这个角度去邀请编纂者的,他们都是一些非精英出身,但知识素养良好,懂得普通人需要什么的“大众学者” 。
或许,这是世界上第一批专职从事科普工作的人。
钱伯斯兄弟真的很能洞察用户需求。
早年,他们就曾出版过《钱伯斯爱丁堡杂志》,一经发售大受欢迎,但生意差点没干下去。
原因是印刷缓慢导致供不应求。所以,钱伯斯兄弟在生产百科全书时,干了一件破天荒的事情,他们大规模引入蒸汽印刷机。
要知道,之前人们只尝试用于文学印刷,兄弟俩成为英国最先把蒸汽动力大规模用于知识类图书出版的商人 。
本着薄利多销的策略,钱伯斯兄弟的生意做越做越红火。后来甚至还把生意做到了美国,同样卖得很好。
《钱伯斯百科全书》的热销,并不只是一套书的火爆,这涉及一场知识与信息的革命 。
我们回顾这套书的出现,背后隐藏着那个时代英国普通民众的信念,这就是通过吸纳知识而“自我提升”。
钱伯斯兄弟尽管不是第一个提出“自我提升”理念的出版商,却是将这个理念发扬光大的先行者。
知识型书籍已经成为普通人自主打破阶级边界的工具 。
因为有了知识,人可以变得更自主了。
所谓,“知识就是力量”,在这时成为可能。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