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其实就像一本百科全书,当遇到问题时,回看这本百科全书,我们会发现,原来许多答案,都在这本百科全书里。
有的时候,有的问题或许是我们第一次遇到,而这些问题,在别人的那本百科全书里,早已标记下答案,我们只需要去翻阅别人的那本书,答案或许就找到了。
用这样的方式,我开始书写起我的教练札记,这里与你做5篇分享。
1
反馈是教练必须具备的三大基础能力之一,而反馈建立在聆听之上。
聆听能够听到什么?
能够听到一个人所阐述的事实,阐述事实后的需求与意图,对方的价值观,对方的信念等等。
聆听也符合着六个逻辑层次,随着教练能力的精进,当我们直接听到信念价值观时,即可发现对方带来此次议题的最大冲突点及矛盾点所在。
听到这里时,教练可以有着自己的判断,提出自己所好奇的、强有力的问题。
为什么要给反馈?
在对话过程中,反馈是一个强有力的工具,就像一面镜子,照镜子的人不知道自己脸没洗干净,而镜子可以清晰反馈出来,反馈可以给到对方不曾发现的视角。
除此之外,对方可能不曾发现自己的一些亮点,如坚强、有勇气、慈悲等,我们给予如此的反馈后,会给对方带来强烈的刺激:原来我是具备这些品质的,对方能量能够快速提升。
反馈能够进一步拉近教练与教练对象的信任感,每个人的心中都渴望有人懂我,而正确的恰到好处的反馈就会给予对方这样的感受“我的天哪,你太懂我了,你知道吗,过去……”好的反馈可以打开了教练对象的话匣子,更有利于议题的推进。
反馈可以随便给吗?
反馈是来源于我们的感受、判断,反馈也要与对方核实,“我听到了…我感受到你是…的人”“想与你核实一下是这样吗”,教练与教练对象要先达到一样的认知,才不会引起教练对象的防御机制。
反馈怎么练?
一人阐述一个故事,其余人给予反馈,并与阐述者核实,如出现了误差,反思自己为什么有了误差,是因为带有个人偏见,还是个人意识,又或是个人评判?让自己全然认真聆听,反馈自会越来越准。
2
对伴侣的需求,其实是满足我们的两种需求:我没有的,我有的。
我没有的:指的是我做不到这样,或是我缺少了这些,希望对方能做到,能弥补给我,比如,年少时父爱的缺失,长大后对另一半的要求就有些父亲对孩子的照顾;我有的,指的是自己的三观原则,为人处事不能被破坏的东西,比如:要善良,要积极乐观,要孝顺等。
至于觉得自己是否需要伴侣这种状态,只要自己觉得舒服就好,遇到那个人想在一起,就在一起~不想在一起也无所谓~
了解我们的理想伴侣,不是为了察觉并满足自己需求后,去丰盛自己后就不要男朋友了,而是说,你要明白你内心潜在的需求是什么,这样在未来,真的遇到伴侣的时候,你要放下这些对他的期待,因为你不缺~ 而是去建立亲密关系中真正的爱,信任,敞开,宽容等。
真正的爱,是无条件的啊~
不是因为你有这些标签所以我爱你,而是因为我爱你恰好你有了这些标签,就像父母对子女永远是无条件的爱,不会因为子女学习不好不符合自己的期待,就不去爱子女,但在这个过程中,肯定会因为表达出了自己的期待,导致子女误以为父母因为学习不好而不喜欢自己。
如果过于渴求亲密关系,或许本身已经缺失了某部分哦~
曾经有个动画来形容亲密关系:一个残缺的圆找到另一个残缺的圆,拼凑成完整的圆,然后滚着前进,说这才是亲密关系,遇到那个互补的人;
但其实,我觉得亲密关系是一个完整的圆遇到另一个完整的圆,然后问你,要不要一起走呀,慢慢的,两个圆会融合成一个大圆。
慢慢的,我们也会遇到那个完整的陪我们走下去带圆的。
3
人的大脑是极具归纳与自动脑补、逻辑推理能力的,如果无法辨识这一点,很容易在教练对话中被教练对象带着走,为什么这么说呢?
举个简单的例子,如果我们从a点到b点的时候是,自己很好的记住了这条路,那从b点返回到a点的时候,很容易相信自己的大脑,认为自己可以将路程反推回去,而不是看手机地图。结果就可能导致,地图上从b点到a点其实有更近的路程(比如单行道等限制),但我们只相信了我们的大脑。
上述例子可能比较抽象,那如果在实际生活中呢,我们可能会因为最近看到了很多早起成功人士的自律文章,就自动将早起归纳为自律必要条件,会在遇到问题时想,是不是因为我没有早起呢,如果我早起了可能就会不一样了,但事实可能有多种因素,如果本身就是夜猫子属性,高光时间在深夜11点-1点,那怎么可以按着早起=自律来呢
那什么是自动脑补?将生活里两件不完全相关的事进行了强联系,并找到了充分的理由,正所谓理不直气还壮。
如果教练在对话过程中没有觉察到这些问题,那很容易被教练对象带着走,就像上面说的反推着从b点回到了a点。实际上教练该像个导航一样,支持教练对象站到更高的维度,打开地图找到快速路径。
那怎么破解这些大脑逻辑?这里有几个问题作为参考:
还有什么资源可以支持你完成这件事?还有吗?还有吗?还有吗?
你是如何得出这个结论的呢?这个结论是真实存在的吗?
我刚才听到xx和xx似乎有些冲突,你能再多说说吗?
是什么原因让你认为是a导致了b呢?
你得出的结论符合你自己的情况吗?
4
今天早上问朋友Y买电脑的事,当时问她能分期吗?她说我可以用信用卡买,然后在信用卡上分期还款,我想了下分期返款的利率太高,这买卖不划算~于是决定在官网买…在这里我就发现我对金钱有着极高的不安全感…
几乎每个人多少都会有些对金钱的不安全感,这种认知来源于金钱很重要,我们所接受的世俗观念里就是得好好上班才能有钱,不要分期,钱不是万能的,但没钱万万不能……等等 这些观念束缚着我们,使得我们对金钱可望而不可求小心翼翼,有时却还是做出了相反的抉择,比如被骗等等…
面对这种金钱的不安全感,可以怎么解决:
如果你真的分期买了他会怎样?
在买电脑和分期里你更能接受哪个?
为什么把金钱看的那么重要?
你对金钱有哪些信念,这些信念是真实的吗?
5
今天早上在探讨价值感这件事,突然发现,有几个小伙伴认为,自己的价值感需要反馈,别人不需要自己会感到焦虑。
我开始思考所谓“价值感”,很多人认为价值感一定需要通过做某事来证明,可真的是这样吗?我并不这样认为,我对此产生了疑问,是我的认知偏差,还是大家的认知偏差,就去问了另几个朋友,他们眼中的价值感,并去翻阅了看的几本书籍。
我之所以不这样认为,是因为在我眼中,一个人自身的存在就已经说明了他的价值感,但或许这是我的价值观。
我去翻阅了书籍并且问了朋友们后,发现会通过外界来证明自己的价值感,原因有以下几点:
童年时,父母不断说你要好好学习,不然怎么对得起我;我为你牺牲了那么多,诸如此类的话,这一类的话侧面就说明你的存在是因为我,这就使得孩子误以为价值感是因为别人的需要
工作后同样会有类似的情况,可能是老板,或是同事
主流媒体信息流所宣传的就是这样,一定要有人需要你,如果没人需要你,那说明你没有被需要的价值
…
这时,我想问自己2个问题:
如果这个世界从此刻开始,真的没人需要你了,你有什么感受?
如何从自身找寻价值感所在?
我思考过后发现,如果世界上没人需要我了,会先愣一会儿,然后开始极度放松,真好,我身上的包袱都没了,我可以想做什么就去做什么了~我可以去晒太阳,去跳伞,去享受生活,去读自己感兴趣的书,去民宿等等,嘿嘿嘿
自身的价值感,来源于自我认可,当出现不认可的情况时,就反问自己,不认可的究竟是什么,看到并去接纳!
今天是一篇小随笔,记录了生活里的一些碎片时光,解决了我问题的同时,期待对你也有帮助。
——————
如果想和芊芊链接,欢迎私信,也可以加微信,哈哈
我是没事就爱发呆,除了看书就是刷综艺,偶尔玩玩开脑小游戏的芊芊。
理性思考且持续野蛮生长的97年妹子,用教练反转人生,以教练陪伴朋友走出困局,更是大家的宝藏女孩。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