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阵子与许久未见的两个旧同事吃了一顿饭。尬饭。
其中一位年纪稍大一点的,从公司离职时的最高职位是财务经理。几年不见,她辗转几家公司,职位跃迁不少,已经做到了一家上市公司的财务经理。另一位是她之前的下属,兜兜转转又回到她的麾下。
到了真正相聚吃饭的那一天,因为彼此社会地位相差太远,再加上之前交集不算太多,也没有太多共同语言。她问了问还留在公司的旧同事的一些现状,渐渐也不再说什么。我只好全程保持尴尬而不失礼貌的微笑,恭维她及时跳槽其实是一件选择特别正确的事情。
她笑笑没有搭话,转而和旁边另外一个旧同事说留在XX公司能有什么前途,留下我一脸尴尬。
另外那名同事转而与我聊起地铁通勤的话题。财务经理突然插嘴进来说,她去哪都是开车,好多年了,对地铁和公交线路完全不熟悉。如果让她不开车去坐地铁,她都不知道该怎么办呢。说完,她欢快地笑了起来,好似刚刚说了一个好笑的笑话。我和她的下属在一旁也“呵呵”地陪着笑了一场。
幸好饭局很快结束,她们要返回公司继续上班。我彻底松了一口气,送走了她们,我感到自己终于离开了高逼格的精英阶层。也理解了如果你不是精英,是永远也无法混迹她们的圈子,成为可以被正眼直视的人。
我拿驾照也有好多年,车技不算太好,但也曾独自开车在城市内来来去去。后来因为城市道路的拥堵,过一段时间就要洗车、加油,尤其是去哪停车都难,再加上公司班车的停靠点就在家附近,慢慢也就不再开车了。
日常出门以公共交通为主,公交+地铁的联动完美覆盖了我的活动区域。事实上在我活动的地区,乘坐交通工具是一件非常惬意的事情,因为不属于商业中心区,所以没有特别密集的人流,不需要与他人排队挤车,这也是我放弃自驾选择公共交通的原因。偶尔需要用车时,叫一辆滴滴也是相当方便。
只是我没想到的是,开不开车,开什么车,最重要的功能是标榜社会地位。
TVB曾经有一档人文节目《那么近,那么远》,以交通工具为切入点,深入探讨了交通的变迁,以及对现代生活的影响。
比如在巴基斯坦,主要的交通工具是大巴,却因为资源缺乏,渐渐形成了独特的坐车顶的文化。交通部长坦言,与提升国力,解决失业率相比,改善交通只能靠后排了。
比如在迪拜,本地人个个富足得流油,土豪们已经不再满足于选购豪车,高端的私人飞机成了他们竞相追逐的对象。而在繁荣的另一面,大量贫苦的劳工倾力建造着世界上最高的建筑,最豪华的酒店,却不被允许在城市内生活,他们只能乘坐着拥挤的“劳工巴士”往返劳工营和城市之间。
同样的贫富差距还体现在国际大都市纽约。纽约地铁的破烂是全世界都绕不过的梗。人们在市府前游.行抗议,希望政府能够投入资源改善环境,政府拟打算向开车的人群征收这笔费用,却引起了自驾人群的不满,因为这个阶层的人,即使身处全世界最拥堵的城市,也不会去乘坐地铁。
在这里交通和社会地位似乎牢牢地捆绑在了一起。
有时我们貌似有着极大的自由,可以随心所欲地选择自己的出行方式,却又似乎被主流思想所捆绑,离不开车轮滚滚。
节目中还有一个国家给出了很好的示范。在城市规划中特意收窄车道,同时辅以现代化的通畅的公共交通,这样一来是否就能部分斩断交通工具附带的社会地位观,还我们生存空间一片绿色和安宁呢?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