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利在中国古代思想中的地位非常重要,是指导我们在做人处事的一个方法和思维。
首先要明辨义利。就是当遇到一件事时,首先要区分它的义和利,看它是否符合义。如果单纯符合利就不能够办,如果符合义应赶快去做。
义以为上,以义制利,就是说我们在处理义利关系时,要把义放在重于一切,高于一切的地位,而且要以义同领利。
义为利本,义以生利。取小利而忘大义,实际上是最傻最笨的办法。聪明的富人懂得吃小亏赚大便宜。立足于义,维护自己的信誉并不吃亏,才能最终获得利。
兴天下利,利济苍生。就是说兴利要兴天下人之大利,而不是一个人暂时的小利,要用利救助润泽天下老百姓,这才是真正讲利。
《道德经》上说: 君子以不自私而成其私。
义利双行,志功合观。义利双行是指我们在考虑问题时,既要讲义又要讲利,不过是把义考虑的更重要一些,因为义代表更根本,更长远的利,代表更多人的利。志功合观是指在道德行为中既要看动机又要看效果。
在现实中,人们常常以动机来判断某项行动的好坏,但经济学家却认为:即使一项行动的出发点是利己的,只要它的结果是利人的,那么这项行动就符合市场道德,值得肯定。
亚当.斯密曾在《国富论》中论述道,我们每天所需的食物和饮料不是出于农户、餐厅厨师的恩惠,而是出于他们的自利的打算。他们虽然有着利己之心,但客观上做出了利人之行,因此值得赞许。
相比之下,那些利人的动机导致的损人后果倒是十分值得重视。
例如: 政府希望实现充分就业,让所有愿意工作的人都有工作可干,但是如果政府为了达到这一目的,规定所有企业一旦雇用职员就不能解雇,那么企业雇用员工时就会更加谨慎,反而让更多的人难以找到工作。
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哈耶克曾说过:“通往地狱的道路通常是由善意铺就成的。”这一忠告我们应时刻谨记。
义利思维也是我们做人的最高尚的一个准则,也是我们中华民族几千年的优良传统。
传播财商,传递幸福。
让财商智慧点亮你的幸福人生。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