忆.年味

作者: 九十年代回忆录 | 来源:发表于2018-02-17 22:42 被阅读8次

    在魔都过的第二个春节,也是不回家团圆的第二个年头。春节回家的心情都是相似的,不回家的理由却各有各的不同。

    都说春节是小朋友的节日。穿新衣戴新帽,磕个响头放鞭炮。作业撒个娇可以留到假期末来做,嘴巴摸个蜜各种厚厚的红包纷至沓来。于小朋友来说,年味可以从寒假的第一天开始。趴在商店橱窗旁盯着中意的娃娃,暗自计划哪一天带着归家团圆的哥哥姐姐来偶遇。或者七八个小脑袋凑在一起,互相吹捧心中的英雄,夸下海口预测即将到手的礼物,可以是一套心仪很久的漫画书,可以是垂涎中的玩具枪,可以是只在电视中见过的任何东西。

    成长于九十年代赣北的我,赶上了计划生育国策、成为第一批吃螃蟹人的试验品,赶上了邓爷爷南巡、开启父母南下淘金的浪潮。这其中好与不好、喜优与悲怨各参半。

    奶奶子嗣兴旺,7个子女承欢膝下。到我们这一辈,除了年长的大伯生下两位公子哥,其他皆是一支独苗。改革开放、经济形势大好,长辈们南下追浪,我们这群小辈都寄宿到爷爷奶奶的庇佑下,因此并未感受到独苗的孤单,童年过的反而是热闹有余。平日上学好学生下课皮气娃,一到春节都是眼巴巴期待父母归来。

                                            手写春联


    近日看到一则“春联村”热搜。山东聊城的的某个小村庄,是鲁西地区远近闻名的“春联村”,每年产近十吨的纸印春联。村里一字排开的简易帐篷就是生产车间,各家各户都是一个个小作坊主。先把红红的纸铺桌上,再将事先刻好的字版按句式排好盖纸上,油墨一洒,墨汁掉落在红纸上,一副对联初样便成行。最后将它们晾挂起来,油墨风干之后便可以包装售卖。每到春节期间,无数的无论大批发商还是小摊贩,抑或私人客户,都会来村里选购。靠着春联,养活了一村的人。

    看了“春联村”的视频不由感叹时代的发展。标准化、商业化的社会,大到跨国工厂的生产机器,小到偏僻乡村的帐篷小作坊,都将人们的双手释放出来。大家不用再在寒冷的冬天,挽起袖子、摆上笔墨纸砚,自己去操劳大门上的春联了。一顿早餐的钱,便可以买回一家春节要用的对联。

    而我却总是怀念童年时期,站在堂兄身侧,替他拉着粗糙的红纸,盯着他落笔写下一个个墨宝。于我,这就是新节前最大的一个仪式。

    家里人的书法一直是我引以为豪的一点。上到爷爷,下的小堂弟,一家人都写的一手好字,除了我这个买了无数本字帖,却至今依旧写不好字的个例。

    自打有记忆起,每年春节前,我都要陪着堂兄一起写春联,做那个拉纸的小助手。堂兄家里有一本春联宝典,五言绝句、七言律诗、外加长长歌颂新时代新面貌的新句式,样样齐全。那时候,商店中能买到的春联成品还很少,许多人都是买好红纸,自己再加工。乡下人家,房子大,过节的老规矩也讲究。自己住的主屋大门小门、屋内各个房间门如何写如何贴,都有要求。堂兄不但承包了我们这一大家子所有的春联制作,许多闻名赶来的邻居也会带着各家的红纸和墨水,上门求字。我虽然一直很享受这种别人崇拜自己兄长的自豪感,但哥哥却一直私下倒苦水。

    南方的春节前夕,是一年中最湿冷的时刻,农民伯伯忙碌一年只有此刻清闲,大多都会选择一家人聚在一起烤火取暖聊聊家常,我家也不例外。于是每年这个时候,家里人烤火,哥哥就在一旁忙碌写对联,冷了就自己哈口气取暖。

    自打哥哥大学毕业,忙碌于工作之后,我童年时期春节前最重要的仪式便不复存在了。长辈们体谅他劳累一年该趁着假期好好休息,节日市场的年货供应也越来越足。

    偶尔我会问他,想不想再自己手写春联,毕竟意义更重。他连忙摇头,接着转身问我愿不愿意帮他拉纸做小助手,我也回之一笑。

    童年珍贵,是因为它不可再回。


                                            认祖仪式


    大年初一,是一年最热闹、最忙碌的一天。

    一大早,我都会自己早早起床,不是不贪恋被窝的温暖,而是担心拜年的客人早早到来看到自己的懒样。老家的习俗,初一早餐必须只能吃面条,预兆一年顺顺利利。吃完之后,便先到爷爷奶奶家(家里最大的长辈),弯腰磕头,拜大年收红包。接着便找最小的小弟和我一起 ,按着辈分,从大伯、二伯...小叔家,一家一家拜过。再一家一家集合同辈兄弟姊妹,开启新一轮的近亲大拜年。祖爷爷(甚至更久远的长辈)下的分支,按着长幼顺序一户户去问候去拜年。几轮下来,一个上午已经过去。

    拜年是不可抗拒的任务,观看认祖仪式则是不可错过的节目。

    关于这个仪式的来源,还是得和我们的改革开放、城镇化说起。经济发展,抑或是说对小康社会的向往,越来越多的人开始离开农村离开家乡,往城里发展。生活水平提高了、物质条件变好了,大家对自己“从何而来、到哪而去”也更加好奇。

    新出生的宝宝,除了入户籍,被官方认可;还得入祖籍,成为有根可寻的人。

    古云:五百年前是一家。说的就是我们中国人同宗同源的心结。这一天,整个村里掌事人会带着那本唯一的记录整个家族历史的族谱到祠堂,将一年中到达这世界的新生命姓名加入族谱中,正式认祖归宗。而我们,每年也只有这一天,可以亲眼见识这本神秘的族谱。

    第一个最先到达这片土地的是谁?他从哪里来?因何而来?族谱上都有详细的记载。往后他的后辈们又是如何繁衍下去、如何开花散叶往其他疆域开拓,也都有细节。我们的祖先,为了躲避战乱,由现今的河南一地迁往此处,传下我们,一代又一代。

    有根可寻,才有地可去!

    谁家有新生儿需要入族谱的,都得事先准备好三个大菜,好烟好酒,以及大鞭炮,再请上乡里德高望重的前辈,围坐一起,庆祝这个荣耀的的一刻。我们这些年幼的小孩,便会站捂起耳朵,听着鞭炮声,站在旁边观看。觉得世间真奇妙,坐在这得这些未曾见过面的人,以及刚被写下名字的小宝宝们,因为这本族谱,联系的更紧密了!


    突然翻开朋友圈,看到有人说:

    “新年快乐!此刻你在哪儿呢?问了10个朋友,5个在家窝着,3个在床上躺着...还有2个不回家的人,一个在你热带的岛屿游泳,另一个在办公室里为下一顿外卖发愁...”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忆.年味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hcsvt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