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法、事、人、情”的方法答阅读》
一.课前提问默写,落实字词积累(5分钟)
评:语文的积累落实在平时的点点滴滴。
二.入课
齐读标题
1.“法”
(1)表达方式:记叙、描写、抒情、议论、说明
对人物的描写:正面(外貌、肖像、神态、语言、动作、心理)和侧面(他人)描写
(2)表现手法:衬托、铺垫、伏笔、照应、悬念、对比、象征、托物言志、欲扬先抑、以小见大
(3)修辞
2.“事”
(1)一件事(六要素法和段意合并法)什么人做了什么事结果如何
(2)多件事
注意:角度、顺序等限制性词语。(练大数据第二单元第6题。要求:学生读题干,找出关键词。)
3.“人”
(1)人物
a.主要人物形象:总分格式,形象+事例(学生要注意积累评价人物的常用词语)
b.次要人物作用:主要人物、情节、主旨
评:加入次要人物的作用
(2)人称
a.第一人称的好处:
线索人物(贯穿全篇,使情节集中,脉络清晰)
事件参与者(推动情节发展)
事件见证人(真实性和亲切感,便于抒情和表现主题)
作为次要人物(烘托主要人物形象)
b.第三人称
直接、客观展现生活,显得客观冷静
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反应形式比较灵活自由,便于叙事和抒情
4.“情”
(1)情感
(2)心情(高兴,欣喜,愤慨,悲伤,惊讶,激动等)
总结:用什么样的方法,写了什么样的事情,表现了什么人的形象,抒发了人什么样的情感。
三.当堂训练(时间不足,需下去后再练习)
评:
1.梳理整理记叙文主要内容,以“法、事、情、理”四类内容大体概括,让学生先做到心中有数,不再惧怕做题,看到问题没有思考的方向。
2.教师带领梳理,教师讲的多,学生参与少,对优等学生来说能跟上教师节奏,有部分学生参与不进去。教师可考虑运用小组,集体梳理,给出大的框架,由小组商量补充,让学生有参与感。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