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文化苦旅杂感

文化苦旅杂感

作者: 自成背后之隐士 | 来源:发表于2018-09-18 07:24 被阅读0次

      

                        文/背后

    记得第一次读得这本书时正是在初中时,只记得当时读完其中的一篇便已折服于余秋雨先生严肃深远的笔触,后来又陆续读了余秋雨先生的《霜冷长河》、《千年一叹》、《借我一生》等著作。最近又拜读了一遍《文化苦旅》更是叹服于余先生之笔力,《那里真安静》、《莫高窟》、《五城记》、《夜航船》、《道士塔》、《酒公墓》、《华语情结》……一篇篇散文透过中国大陆的自然景物、名胜古迹,写出了这一代中国人心灵中的纠结,同时深入浅出,用干净漂亮的白话文字,描述出了中国深沉的文化,抒发出了自我的情感。当咀嚼着《文化苦旅》中优美的文字,欣赏古代历史人物的零碎故事,都能让人有所感、有所动。

    浪迹天涯,行行止止,一路风尘,劳筋伤骨,这不可谓之不苦涩,有着这般创作魄力,也可谓是真正的文化苦旅了。书中说道:“我无法不老,但我还有可能年轻。我不敢对我们过于庞大的文化有什么祝祈,却期望自己笔下的文字能有一种苦涩后的回味,焦急后的会心,冥思后的放松,苍老后的年轻。”正是这样的创作翼求,构成了《文化苦旅》中那种特有的低沉、感伤的历史氛围,在余秋雨先生如数家珍般的历史描述与山水文化临摹中,笼罩上了一层淡淡的感伤气息,这种感伤来自于对数千年历史文化的整理和总结,从而有了一种悲剧味道。然而,正是这种悲剧味道更增添了其可读性。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是多少文人旅士的梦。在书中,在路上,我们感受着别人或是自己的人生,经历、慨叹、感悟、沉淀。而经历,恰好是上天对于每个人最为公平的馈赠。记得《文化苦旅》中有这样的对话:“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两者关系如何?”“没有两者。路,就是书。”经过了“苦旅”的余先生文笔逐渐厚重起来,连其自己都是始料未及,以至于后来余秋雨先生也在自序中说,“我本为追回自身的青春活力而出游,而一落笔却比过去写的任何文章都要苍老。”

    所有的物体都有承载它的器皿,唯有知识无垠,学海无涯,亦无度。打开一本好书,迎面扑鼻的是清香而深邃的气息,我们能够随意想象,想象自己是蓝天是海浪,无边无际亦澎湃不息。文化的承载,不只是书籍,究其根源在于想象力和创造力,人类亦因此而伟大。而对于余秋雨先生的《文化苦旅》而言,历史文化的沧桑,散布于历史的古迹中,需要人慢慢去探索、发现。

    读《文化苦旅》,你会看到整个散落于大江南北山川河流的一代一代的中国文化都被余秋雨先生拖曳、描摹出来,要是细细品味的活,不啻于同余秋雨先生一道在那些隐匿着中华文化的山川河流、塔窟寺庙、湖镇楼阁走了一遭,他从祖国大西北的甘肃敦煌起步,转向大西南四川的柳候祠、都江堰,再到东南的吴越春秋,最后写至境外南洋的叠叠从冢。原本闲散的心境会变得肃然,也会被这些磅礴浩荡的文化格律压抑的灵魂一紧,心头便没由来的多了几分沉重之感。

    中国古代的文人基于传统文化的定位,大都有“学而优则仕”“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报效祖国的理想,世世代代也都背负着这种宿命。他们十载寒窗苦读,却因封建统治的腐朽处处碰壁,官场失意,于是乎他们很多人放弃了仕途,索性在这片土地上行走,每到一处,便把满腹衷肠向那里的山水吐露,醉于山水,叹于人生,他们不想这样,却也只能这样。而这群有着极其敏锐的文化视觉和极其敏感的文化良知的文人在这片土地上行走,每到一处,那些个亭台楼阁湖光山色中倒映着的文化脉搏岂能不一一跳出来诉说着自己千百年来的寂寞和无奈,这样的旅途,岂会简单?跋山涉水劳累的身体,疾笔思索劳累了灵魂,这个过程不正是一场“苦旅”吗?

    《道士塔》那篇文章不必多言,见到了王道士的愚昧,见到了中华流血的伤口,胸中有愤怒在升腾,想要抓住些什么,最后却只留下一声幽幽地叹息。面对中华文化,我有着与生俱来的向往与热衷。在此处更是与作者产生了来自于内心深处的共鸣,我们拥有着同样一颗因民族文化遭受外来侵略,而被狠狠动摇的愤懑之心。或许我们该反思一下人类的文化留存问题,其实真正要反思的是那些发“国难财”的人,那些“一退六二五”的官员,那些乘人之危的外来侵略者。

    还有一些散文我感触颇深,它里面的话深深地影响着我的思想,在极大数的人都认为完整才是美的时代,余秋雨先生却提出了一个能够说是另类的想法——废墟也是一种美,是啊,古就有诗云:“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也许嫩绿的叶子象征着希望,但是谁又能否定飘零的落叶就不是一次生命的轮回呢?落叶是人们心中“废墟”的代表,但是它却赋予着别样的精彩,难道不是吗?其实我想,每一个人的心中都应该有一个诗意的世界,这个世界无关外界,它存在于我们的内心,是我们所向往的理想的世界。  中华民族是一个有着五千年历史文化的民族,我们在中华大地上繁衍生息了五千年,如今,我们人类在礼貌建造的城市里研究思考着古文化,而中国文化的真实步履却落在这莽莽苍苍的大地上早就和这片土地融为了一体,她记载着我们的历史,蕴藏着我们的文化,更昭示着我们的人格,每走一步都能找到让人思索回味的事迹。现在,我们的物质生活日益富足,可我们的精神又该向哪个方向走呢?历史流淌到今天,前路该怎样走,或许我们应该回头看看来时的路,看看古人走过的那些山水、古迹。我们的历史文化藏于山水之间,脚步太过幽深,不踏破铁鞋又怎会柳暗花明?文学的历史情怀是作家自身生命与历史的对晤,作家主要做的就是在历史中寻找合乎自身生命结构的底蕴,寻找那些与自己有缘的灵魂。随着这种情感愈来愈深,一旦有机会诉诸于文字,则必然将历史和生命混同一体。

      黄河依旧在流淌,长江依旧贯穿东西,历史在叹息,在诉说着一个古老民族的深切和悲壮。只愿那些先知先觉关心着我们精神走向的站在时代之前的人们,多去看看历史的足迹,或许我们就该知道明天该往哪儿走了。

    ation1p�aC�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文化苦旅杂感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hcven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