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当87万余项非遗慢慢进入大众视野,杨慧子说:非遗传承需要经纪人

当87万余项非遗慢慢进入大众视野,杨慧子说:非遗传承需要经纪人

作者: 拾遗小栈 | 来源:发表于2017-11-27 12:22 被阅读0次

    在联大见到她的时候,她正从草坪的另一边向我们走来。紫色长衫、墨色长裙,白净的脸上满是笑意,再加上脚上那双素色的布鞋,古典韵味儿十足,一身装扮在大学校园里甚是抢眼。

    她叫杨慧子,北京联合大学艺术学院的老师,醉心于手工艺,北京各大非遗展览活动上都有她的身影。她致力于将非遗产品与设计完美结合,是我们本次的采访嘉宾。

    第一次见她,是在2017北京国际设计周的非遗论坛上。

    也如今天这般,穿了件复古的衣裳,在宫灯非遗传承人——翟玉良老师的旁边,担任那场论坛的主持人,分享了很多关于非遗与设计结合的事儿,神采奕奕,兴致盎然。

    那天,我记住了一个新词——非遗经纪人

    非遗,也就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简称,众所皆知。而所谓非遗经纪人,便是慧子老师的匠心独创了。她认为每一个非遗项目的传承都需要非遗经纪人的助力,就像每一个光彩动人的明星背后都有一个帮助他们事业更上一层楼的经纪人。

    (戏曲盔头 创作:李鑫 图片来源:杨慧子)

    01

    “这个想法很早就有了,只是今年才把这个词写到论文里。而且随着接触到的非遗传承人越多,就越发现非遗经纪人的必要性”,她高兴地说,像是终于找到了适合倾听的人。

    慧子老师的妈妈和奶奶都很是心灵手巧。小时候,慧子便总穿着她们给做的衣服去上学,从来不用考虑撞衫的问题,同学们都羡慕极了。耳濡目染之下,她从小便对手工有着非一般的热情。

    但在那时,手工还比较小众,国家还也没有提倡“工匠精神”。她本科、硕士都读了平面设计,毕业后成为北京联合大学的一名老师,教授平面设计、民间美术的相关课程,同时也开设了数年的剪纸选修课。

    而后,她在中国艺术研究院攻读博士学位,方向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希望把非遗与当代设计更好地结合。

    一步步行至今日,她已然跟非遗结下了不解之缘。

    (慧子老师演示剪纸技艺  图片来源:林溪)

    课上,她幽默风趣,把非遗的项目生动形象地介绍给学生。为了让他们更真切地了解非遗,她甚至把全班人带到一些非遗展览上。一如前段时间在中华世纪坛世界艺术馆开展的剪纸展,她就直接把课堂搬到了展上。

    (2017年11月“剪不断的乡愁”剪纸展  图片来源:杨慧子)

    课下,她像个精力充沛的小马达,组织传承人进校演讲、申报非遗课题、接触文化艺术基金会、开设非遗兴趣班、各处学手艺……对于非遗的热衷和追求,似乎永不停歇。

    (慧子老师在贵州向蜡染手工艺人杨先芬学习技艺)

    (2017年9月,北京文化艺术基金《北京濒危手工艺传承人才培养》项目北京灯彩组合影)

    02

    在跟非遗传承人学习的过程中,酷爱创造和手工的她,很快就发现当非遗技艺辅以设计的思维,加以创新,就会遇见很多意想不到的惊喜。

    就像熊氏珐琅(景泰蓝)以铜胎掐丝珐琅的技艺制成精美表盘,时尚不失古典,堪称精品。

    (图片来源:熊氏珐琅)

    不仅是珐琅,其实中国很多非遗技艺都很优秀,但因为做出来的东西已经跟时下的社会生活不匹配,很多人都用不上了,只能束之高阁,导致优秀的锻造技艺也被慢慢遗忘了。但这些技艺只要能跟设计结合,在产出形式上加以创新,使得旧貌换新颜,更符合现代人的生活追求,就一定能再次绽放光彩。

    非遗工艺品千千万,技艺精湛的更是不在少数。有的可以做高端艺术品,有的也可以做成文创产品,让普罗大众去消费它、了解它,进而让人们了解这个技艺背后的非遗精神和非遗故事,这对非遗传承实乃幸事。

    03

    当下,非遗传承热潮兴起,中小学里多有剪纸等非遗体验课程,一些中专学校、高等院校及研究机构也逐渐设立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工艺美术相关的专业方向。

    但在慧子老师回忆起多年之前的两个非遗大型展览,也是精彩的艺术盛筵:

    2006年展于中国国家博物馆的“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成果展”和2012年展于全国农业展览馆的“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成果大展”,后者邀请了数量庞大的非遗项目传承人去到现场,每一个非遗爱好者,一进门就能看到、感受到、体验到真实的非遗技艺。

    慧子老师一边回味,一边感叹:对于非遗来说,那两次展览是极为难得的,特别是生产性保护成果大展,这么多年过去,也很难在哪次展会上同时看到那么多全国各地的非遗传承人在现场演示手艺了。

    (慧子的剪纸传习教室)

    非遗的传承,心有余而力不足 。

    首先,许多非遗传承人已经年迈,对于网络、新媒体、新潮流等新时代审美不够了解,遵循老祖宗的训导,坚守传统的非遗技艺,少有发展和创新。因而,做出来的东西总是难以为市场接受。一些年轻人嫌非遗技艺“土气”或者因为其收入不高而转投他行。

    (北京联合大学“传统民间玩具展”展品:虎头帽  图片来源:杨慧子)

    其次,社会上真正了解非遗的人并不多,对于非遗的文化内涵、历史沿革更是知之者甚少。大多数人对于非遗传承人的印象,多局限于老工匠、老师傅等称呼上,并未深入地重视这些精湛技艺和文化传统。

    再次,中国没有一个权威、全面、令人信赖的非遗平台,能让所有的非遗传承人和非遗爱好者汇聚在一起。让想教学的传承人和想学习的年轻人找到彼此,互相探讨,并且轻易地找到自己想要的非遗工艺品。

    (慧子老师和她设计制作的“四时节气剪纸灯”)

    最后,中国对于非遗的扶持力度还不够。

    如今,中国已有39个项目跻身世界级非遗,项目总数位居世界第一。

    截至2011年11月,中国共有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近87万项,共有29个项目列入代表作名录,7个项目列入急需保护名录。进入国家、省、市、县四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体系的非遗项目有7万项。

    中国每年对于国家级传承人的补贴为2万元,为最高级别。而下面的省、市、县、区各级更是低之又低,使得传承人不得不为自己的衣食温饱担心。

    试问一句:如果非遗传承人连自己的生活问题都解决不了,又如何能精心传承非遗技艺呢?如果连一个教学的场所都没有,就算有人想学,传承人又该去哪儿教呢?

    04

    在这样一个缺人、缺宣传、缺推广、缺扶持的非遗生态环境下,慧子老师说:“要想真正地帮助非遗传承,除了靠国家相关的政策扶持之外,非遗+文创设计——让非遗走向市场,也或是一个让传承人更好地宣传、传承非遗的方法。”

    但是,懂手艺的人不懂设计,懂设计的人不懂文化,社会上对非遗的认知还处于较低的层面……这些种种,像是一圈套一圈的九连环,牢牢禁锢住非遗向前的脚步。

    在慧子老师看来,“非遗经纪人”就是打破这禁锢的钥匙。

    他们是中间的纽带,是调节设计与非遗文化的天平。

    他们专职于非遗项目宣传,为非遗工艺打开知名度;他们既可以去老匠人的工坊感受非遗工艺里的每一处精妙,也可以明确地知道当下的潮流趋势,文化气息与市场导向之间的微妙关系,由他们来掌控。

    他们可以是设计师,也可以是媒体人,又或者是非遗的骨灰级粉丝、资深爱好者。

    (慧子老师和她设计制作的剪纸作品)

    有了非遗经纪人,有一个专业的并且只关乎非遗的平台,那些想学的人、想教的人也就能够找到彼此了。

    有了非遗经纪人,关于各非遗项目背后的故事、技艺、情怀、文化寓意,也就能被人们慢慢知晓了。

    有了非遗经纪人,每一个非遗项目就能形成一个产业链。“非遗+文创设计”的路子能走通,传承人们就不用再为了生计而放弃手艺了。

    慧子老师一边说,一边笑,像是看到了非遗传承事业的美好明天。

    记得李彦宏曾说:人一定要做自己喜欢并擅长的事情。只有这样,才能让你在不断进取中,感到快乐。

    慧子老师应如是。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当87万余项非遗慢慢进入大众视野,杨慧子说:非遗传承需要经纪人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hcwrb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