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王曾说,挣够一千个小目标,就退休。
但后来发现这并不是什么难事,老早就挣够一千亿的老王认为退休太早,于是又给延长了。
当被问到退休的边界在哪时,老王表示干到2020年66岁一定退。
但66岁的老王也没退成,而69岁的老王退休前还想再赌一把。
有传言,老王因上市被拒极度失望下,打算还清债务然后退休。
老王确实早就到了退休的年纪,但能否顺利退休,还是要看某商管上市的背水一战。
自2016年从港交所退市,某商管赴A股上市,静候5年,引入380亿的战投,最终还是夭折。
当初退市埋下的炮仗,炸到了准备去吃回头草的路上,2021年某商管重新转战港股,但上市申请屡次被拒,今年6月已经是第四次递交申请。
最终能否叩开港股市场的大门,仍然不确定,但对赌截止到2023年11月30日,距今不足3个月,不能及时排雷,某达可能要面临400多亿的本息偿付。
这两年,民企总是和雷扯上关系。而出问题的企业,大多是由于过度扩张,盘子摊大了,就不行了,可以说成也规模,败也规模。
规模太小,营养不良,意味着很难得到机构的融资支持,所以一些企业要么是带病扩张,寻求规模,以得到更多低成本的融资支持;要么是收购金融牌照,增加自身的输血渠道。
尤其是2008年经济危机后,那时候宽松的货币环境和经济快速恢复的背景下,很多企业抓到向上的阶梯,实现快速扩张。
比如个别房企们的高负债高周转,以加杠杆来撬动规模;比如以前的德隆系、明天系等,通过收购或参股其余企业,用一级、二级市场完成扩张。前面是增加负债,后面是增加所有者权益,最后结果都是增加资产规模。
所以就造成一个现象,不是负债越多,企业就倒闭的越快,否则某大也不可能累积到万亿的债务。负债只是病灶,真正一击致命的还是现金流,很多企业一旦流动性紧张,资金链断裂出现兑付危机,解救不及时,那基本上就快玩完了。
之所以这两年扎堆出问题,与环境也有一定关系。经济快速增长的时候,投资收益高,或者股市行情好,资本市场收益可观,增值能覆盖住债务成本,但现在随着投资回报递减,产能逐渐过剩,股市行情震荡徘徊,那钱生钱的生意就不好做了,刹不住车就只能翻车。
最后风险暴露出来,一家搞实体的企业,结果比一些金融机构做的资产规模还大,涉及又多是民间资金,造成的影响就很恶劣,并且这类案例着实不少。
所以对于民企来说,还是应该控制好规模,否则盘子摊的越大,越难管理,出风险后对环境的危害也越大。
当然这不是说要约束,对大型企业,是引导量力而行,加强监管,个别可能会收编。对于小企业那就是鼓励和扶持,着重解决融资问题。
不过尽管翻车案例不少,老王目前债务压力也大,但某达在杠杆大潮下勉强算是优等生。只是那么多企业IPO成功,某商管却一直被卡,还是港股,不怪出现老王准备退休的传闻。其实反观老马以及早早退休的各位互联网大佬,现在日子都过得舒服得很,钱挣足了,就该好好享受生活。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