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孩子们不需要通过说谎来迎合父母和老师,不需要伪装成一个乖巧听话的好孩子,往往会有更活泼自然的行动力和创造力,遇到挫折时抗逆力也会更强。
这样的孩子,不会觉得做真实的自己是一件永远不可能达成的事,所以,即使遇到应激事件和高强度刺激,也比较少出现“生无可恋”的极端表现。
这一生没有完成之前,无论大人还是孩子,我们每个人都是生命的探索者和体验者,是彼此的同行者和陪伴者,也是彼此生命的参与者和共建者。
“生命教育不是将孩子锁进大人编织好的知识牢笼里以求安全,而是大人放下身段,回归到生命最初的样子,与孩子一起向内探索,向下扎根,向上生长,相互陪伴,共历冷暖,直面生死,活出真实的生命力。
一个人将幸福建立在何处,就可能在何处产生羁绊和禁锢。
比如,对学生来说,如果因为成绩优异受人宠爱而感到幸福,那么也会因为考试失利而感到痛苦;对成人来说,如果因为事业取得成就而感到幸福,那么也会因为遭遇波折而感到痛苦。将幸福感建立在名声财富之上的人,会因为名财的贬损而痛苦;将幸福感建立在家庭情感之上的人,会因为关系的变故而感到痛苦……除非,在我们建立幸福假设的同时,可以清醒地关照和管理好自己与生俱来的习性。
在习性的层面,父母可以为孩子和自己做的是:调整执念,回归生命的本质。
用一辈子的时间来管理习性,而不是追求幸福。
生命教育的第一步,是重新梳理我们自己关于生命的信念和目标,将人生的目标从“获得幸福感”调整为“管理烦恼心”。在这充满不确定的人世间,生老病死、世事无常、苦乐参半才是真相,如果我们将人生的基调定得太高,则常常会让自己和孩子们误以为幸福才该是人生的常态,不幸福的人生则是失败的、不值得拥有的。请以最真诚的声音回答你自己:“果真如此吗?我有没有见过一个完全幸福、从未经历过苦痛的人呢?”
站到比执我更高的地方回望习性造成的悲欢,才是改变的开始。
—林紫:《生命教育7堂课》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