梧桐树下读书会里大家讨论了两篇文章,一篇关于董卿,一篇关于詹青云。前者被父亲严苛教育,后者被父亲无条件接纳和爱。二者最后都是别人家优秀的孩子。前一篇用董卿的案例论证严厉管教才是对孩子的负责,才能培养优秀孩子,后者以詹青云的案例论证父母要无条件接纳孩子静待花开。
这两类文章都很具有煽动性,名人的成长教育案例,阅读转发率很高。我的观点是:看一看就好,不必套用,因为此类文章的论证逻辑是有问题的。
比如说董卿这篇文章,先是重笔墨大势去渲染董卿的优秀,捕获一众读者望子成龙之心。然后指出董卿的优秀背后爸爸对她是如何要求严苛。由此推导出一个结论:董卿的优秀归功于从小父亲对她的严格管教。进而推而广之,要培养优秀的孩子父母就得严苛,不严格要求就是对孩子的不负责任。这个推导逻辑是非常不严密的。因为董卿的优秀是个案,从个案归纳出一个普适的原则,这是不严密的第一个原因。要知道严苛导致的悲剧也很多。董卿父亲对董卿管教严格,董卿优秀,并不能推导出所有父母严格要求孩子,自己的孩子就优秀。严格要求下弑母者有之,自杀者有之,心理障碍者有之。
其次,严苛也并不能直接推导出优秀的结果。董卿优秀背后是不是只因为父亲的严苛?是不是父亲的严苛就能直接导致董卿优秀?严苛与优秀,二者之间是先后顺序不是因果关系。优秀不是严苛的果,严苛也不是优秀的原因。董卿的优秀,或者说一个孩子的成长动力应该是多元的,是多重力量合力的结果,既有孩子自身的天赋,有孩子成长的际遇和环境,还有她生命中除父亲之外的其他的重要他人的影响等等。也就是说爸爸的严苛并不是董卿优秀的充分必要条件。这是此类文章论述逻辑不严密的第二点。孩子会走上什么样的人生轨迹,承载他的小船会驶入什么样的航道,是由众多桨合力推动的,有内因也有外因。但是此类文章出于作者功利性的写作目的,写作者会专挑其中某一把桨来大作文章,这类文章切中教育热点,摸准了大众读者处于教育困扰中的真切心态,以名人优秀的例子来佐证,点击阅读率大增。此类文有一个混水摸鱼的逻辑:似乎只要是孩子某方面特别优秀了,那么其父母的管教方式就是正确的。
包括詹青云的文章也是同样的套路。只不过作者想要宣扬的是另外一种和董卿爸爸截然不同的管教方式。
其实从两篇文章来看,两位优秀者成长过程都有相似点:
1、两个人都爱阅读,并且博览群书。父母都尽量营造这种阅读学习的氛围给孩子。
2.两边的爸爸自身都是努力、上进的人,都是学习型的父母。父母是孩子最好的榜样,也是孩子最初模仿的对象。学习型的父母和学习型的家庭氛围自然有爱学习的孩子。
3.父母尽全力支持孩子,只不过一个是以严苛的方式而另一个是以陪伴和诱惑的方式。
鲁道夫施泰纳说:“孩子是在环境中自己教育自己。”父母所能做的就是成为孩子最好的环境。他还说:“孩子不是学你说了什么,甚至不是学你做了什么,而是学你真正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董卿和詹青云的爸爸,他们真正是什么样的人?
或许两篇文章没有写出来的,还有大众聚光灯没有照见的,我们没法看到的,才是她俩真正走向优秀的原因。而一个幸福的孩子,她不一定会集全身的能量在某方面出类拔萃,闪闪发光,耀眼无比,她只是温暖恒长。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