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太虚大师全书读后感

太虚大师全书读后感

作者: 大别山_071d | 来源:发表于2019-05-14 22:53 被阅读0次

近来偶得太虚大师全集一本,是经典选读选修课老师所赠给学生的。打开封面一看,便有“免费结缘”四个大字映入眼帘。不禁深思,即使身处物欲横流的时代,弘扬善法的根本心愿仍然是纯洁的,不受利欲所染污的。

古时生产力低下,交通阻塞,著书艰难,做到书本的传承和流通是很困难的。即便如此,一代代的大师如黑夜中的群星般灿烂,如翻译经文的鸠摩罗什,远赴西土求经的玄奘,立下深深的弘法伟愿,以一生的努力描绘出波澜壮阔的文化传承宏图。正如六组所说,人能转法,非法转人。在如此深邃,无私的贡献下,佛法才能在中国的历史上有着如此荡气回肠的辉煌。

反观当下,祖国国力繁盛,市场开放,著书立作成了十分简易的事情。但这却造就了无数不懂装懂的专家,沽名钓誉的学者的可乘之机。他们本就不是怀着弘扬文化的心愿而立作,而是打着文化的幌子,或是为了营销书本以赚钱,或是以著书立作求名,皆以自己的私欲为第一要义,以著书为名利的筹码,何其可悲啊!

这种沽名钓誉之风气,在学者中流行已久了。一旦文化成为了利益的附庸,便再难有钻研学术的风气了。如此,真可谓是文化的夕阳了。近来学术造假的报道层出不穷,与古时治学严谨之风正形成了鲜明对比,这是我们不得不反思的。

稍作思考后,再回到太虚全书中来,看到免费结缘的字样,仍是从心底感到了一股清流。全书页数较多,我并没有看完,因此只是对佛法悟入渐次这一部分作读后感。这篇文章,只是我读来的感受与领悟,错漏之处,于法不得通达之处,想必都是很多的。请读者千万怀着理性批判的认识阅读,或是从书籍原本中探寻求索。

[if !supportLists]一.   [endif]明业果不断故有情续生

有情依其身,语,意三者,发动善恶染净行为,便称之为业。有这样行为产生的业,便有由业所感召,能酬报前业的果。这便是佛学中非常重要的因果观念。由于我们对于果报产生的原因,生发的条件不了解,不能达到无我的智慧,于是产生了种种颠倒的认识知见,又因为果报再造作善恶之业。

如太虚大师所说,

业持于识,为识增上。业为识造,识为业牵。这些善恶的业,依据识,异时变异,于是得总报。报体即识,报名曰果,复由此果而造诸业,更感后果。

我对古文不甚了解,因而只能根据生活中的经验作出举例。比如,有些人做事,因为没有持之以恒,自身不够努力,方向不够中正,方法不够恰当,因而失败了。这些正是失败的原因,原因产生结果。而他们却不从原因上反省自我,以实现自身发展,为下次成功作奠基。恰恰相反,他们认为是团队成员的懒惰,是评委的不公正,是机遇的不恰当,以此维护自身的尊贵。所谓无我的智慧,正是勇于批判自己,从不足的原因中成长,而非自以为是,维护自己的缺点。假如能正确认识果报,从原因处下手反省,何愁不能实现自身向人天善道的发展呢?而上述所举的例子,还只是在人世间的短暂看法。若从三世因果,六道轮回的概念看来,则因果之学说更为庄严灿烂了!

[if !supportLists]二.   [endif]明唯有根尘故人我本空

这便涉及到哲学上的问题,即 何者是我?庸人所以为的我,是五蕴假相而妄计为我。或计色蕴是我,或计受蕴是我,或计思蕴是我,或计行蕴是我,或计识蕴是我,或计五蕴和合是我。这样都是认假相为我,而找不到一个真实的我。后世所谓明心见性,即是要寻觅得这不攀缘的妙明真心。

因此,太虚大师说,盖由根尘构接,见相假现,五蕴和续,惑业滋起,起业受果,仍在五蕴。蕴谓积聚,和合有相,此假合相,唯依根尘内外六处,觅我不得。

[if !supportLists]三.   [endif]明诸法本空故唯识所变

第三点是承接第二点,再作深入。一切诸法不越五蕴,而色蕴等根尘也从缘生,无自性,体空而性寂,所以说诸法本空。然而,既然没有诸法,为什么会有世间共见的差别相呢?便答曰,体虽然是空寂的,但是幻相并非空无。然而非空无的相,也不出能变能了的心识,所以一切皆是所变,唯识能变,唯识能了,所以说唯识。

正如流传甚广的“相由心造,境随心转。”外相都是随心意的变化而起变化的,一个人心灵喜悦祥和,纵然遇到挫折也不会生起他人的憎恶相,境遇的埋怨相。而一个心胸狭窄的人,一旦被人批评了几句,立马生起无边的怨恨相,心中想着如何能挽回颜面,使其难堪,或是更为严重的打击报复。实则这些相都是由心所造的,境也是随心转的。愚笨的人只懂得追逐外相,心被境相所牵绕,如同被绳所牵制的牛马,何其不得自在!

[if !supportLists]四.   [endif]明本非空有故入佛知见

此部分所说,除对外相纷杂的执着,便是佛法。这也是儒家,道家所倡导的境界,所谓得失在所不计,荣辱无动于衷。佛法则有着更高的要求,不仅仅是对于世间名利,荣辱的超脱,更是六道轮回的超脱,这是何其不易的事情。因而这一点,我只能稍微提及,不好多谈,因为我自己反省自己,在生活中也充满着对人的计较心,埋怨心,实在没有做到除执的佛法。

如太虚大师所说,众生妄情所执之妄相虽非有,而诸佛妙智所证之实相非无。证与未证,诸法之真际本来如是。因此说本非空有。然而启发此亲证实相之智,非由先明诸法本非空由之理,不得而入,所以说本非空有故入佛知见。

of��pI��I

相关文章

  • 太虚大师全书读后感

    近来偶得太虚大师全集一本,是经典选读选修课老师所赠给学生的。打开封面一看,便有“免费结缘”四个大字映入眼帘。不禁深...

  • 佛教入门读物

    太虚大师《太虚大师全集》 近代佛教的主导理念“人间佛教”从某种程度上是从太虚大师开始的,现代中国佛教协会会长学诚法...

  • 佛法概论

    《太虚大师全书·佛法总学》 佛法概论 佛学方法: 人生宇宙的实事真理但非常人,能体得到 想要体到,需必方法此方法即...

  • 爱国情怀!太虚大师竟在抗日中作出这么多贡献

    太虚大师,俗姓张,名沛林,16岁出家,法号唯心、太虚,晚年称雪山老僧、缙云老人。 太虚大师是中国近代佛教改革运动中...

  • 佛教史略(太虚大师)

    一 绪言 佛日西升,法流东渐,五百洲靡靡从风,三千载绵绵不绝:今虽名存实亡,通计世界之佛教徒,尚不下数万万人,固俨...

  • 潮音茅蓬 海潮声起丨武汉佛教界纪念太虚大师圆寂70周年系列六

    核心提示: 2017年3月,适逢太虚大师圆寂70周年,武汉市佛教协会、武昌佛学院将举行盛大纪念活动。太虚大师盛年时...

  • 人间净土与极乐净土之本意

    建立“人间净土”的理念,大约是上个世纪二十年代由太虚大师提出,后来又由禀承了太虚大师思想的印顺法师等人弘扬...

  • 佛光山的入世之光——星云大师文学作品中的人间佛教情怀

    “人间佛教”是近代佛教运动中由太虚大师提出的一个理念。太虚大师主张佛教应该在现实生活中发挥更为积极的作用,他认为应...

  • 初一十五诵药师经祈福消灾

    太虚大师 太虚大师云:本无生佛假名,对等慧中,何有自他形相,涅槃生死,同等空花,是则第一义谛中尚觅生死了不可得,何...

  • 人间佛教

    昨天与妻子和她单位的一个同事一起去参加中元节法会。 在法会当中,师父带我们唱太虚大师写的《三宝歌》。太虚大师是人间...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太虚大师全书读后感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hdmya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