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7-06

作者: 古晨京 | 来源:发表于2021-07-06 23:08 被阅读0次

今日小感悟(不要随意去评判一个人,在背后说一个人,轻易附和别人的想法。)

今日启发:

什么是喜欢?是你在做这件事情的过程中,你能够享受它的每一个环节,享受每一次的动脑和动手。这些东西对别人来说是一种苦差事,而对你来说,它是一种挑战,一种成就,也是一种乐趣。

这种体验从何而来呢?你必须真的投入其中,去行动,才有可能感受到。

喜欢是一种长期主义。它本质上是一种信仰。

很多人常犯的另一个误区,就是:我要找到我喜欢的事情,再去行动。实际上这是不对的。喜欢的事情永远不会从天上掉下来,你一定要先行动,再在行动中去发挥你的能力,克服困难,获得反馈,你才有可能真的「喜欢」它。

换言之,喜欢是什么?并不是天然存在某一件事情「适合」你,你要把它找出来,而是:你经过尝试和行动,发现,做某件事情的时候会面临很多困难和挑战,恰好你的能力足以应对这些挑战,你并不排斥应对这些挑战的过程,并且能够从中获得正向的反馈 —— 这才是喜欢的本质。

也就是说:喜欢,其实是一个循环回路的产出。你面对挑战,发挥才能,克服挑战,获得反馈,继续攻克更高难度的挑战 —— 这是一个循环。而循环中这些反馈逐步累加起来,才构成了「喜欢」。

展开来说:

我们的基因在很大程度上,会决定我们大脑对信息的接收方式和「连接」方式 —— 相当于为我们的大脑设定了一个框架,告诉你:你倾向于做什么,不倾向于做什么。

而这种倾向,会随着我们后天的经历,被强化和放大。我们会接触到形形色色的经验和知识,这其中,符合我们倾向的,就会更容易被掌握和强化,成为我们的技能。

每一项任务都有自己的要求,需要不同的技能去应对。如果某一类型的任务,它的要求恰好契合你倾向的技能,那么你在做的过程中,就会更容易感到得心应手,事半功倍,也会从中获得「原来我可以这样去干预世界」的感受。

这一类型的任务,我们就叫做他的「专长」。而这种感受,就会成为我们价值感的支撑,让我们感到「原来我对这个世界是有价值的」「这世界是需要我的」,从而强化自己存在的意义感、目标感。

因此,并不是说,你要先找到你的目标,再行动;而是,你要先不断探索各种可能性,去付出努力、投入精力,在这个过程中,慢慢地发现自己的「倾向」,从而最终找到自己的意义感和目标感的来源。

所以,我一直说:找到「我适合做什么」「我想做什么」,可以说是一个人一辈子最重要的功课,也是需要尽快去实践、去发现的事情。

那么如何实现这一点呢?归根结底就是一句话:尽可能多地探索世界,接触不同的可能性。

有些人在很年轻的时候,就能够找到自己的「使命」,知道自己应该专注什么,从而取得令人羡慕的成果。这是因为他们很聪明吗?其实不一定。最关键的原因是:他们足够幸运,有一个良好的环境,能够在生命阶段的早期,就发现自己的倾向和专长。

所以,我常常跟有孩子的父母说:对于孩子,其实不用寄予太高的期望,这对他可能是一种负担。很多时候,只要给予足够的关爱、陪伴和物质条件,并在这个基础上,给他足够的自由,让他能够发挥他天性里的倾向,找到那一件他能够「乐在其中」的「专长」,并给予足够的支持,就已经尽到职责了。

同样,对于我们每一个人来讲,充分去接触世界,找到属于自己的专长,也是一件必须放在优先级首位的事情。

但遗憾的是,大脑天生有节能的需求。基于这种需求,更常见的情况是什么呢?

我们往往被自己熟悉的模式和生活困住,活在自己熟悉的世界里,不敢越雷池一步。从而使得我们的生活圈子,变得越来越小。

于是,随着年纪增长,我们越来越不敢去「冒险」,不敢打破常规,每天重复着自己已经非常熟悉的事情,但却一直在困惑:我活着的意义是什么?每天这样做有什么意义?为什么生活如此枯燥、乏味、无聊?

还是那个问题:生活的意义感从来不是靠「找」的,更不会从天而降掉在你面前;你一定要先行动,才有可能在行动中找到意义感,目标感,摆脱这种慵常而乏味的生活。

所以,我常常说,30岁之前,其实都是试错的阶段。但这种试错绝不是漫无目的的,而是,你要通过不断的尝试,并且经历足够的反思和审视,来发现自己的倾向和专长。

我是适合跟人打交道,还是跟事情打交道?

我擅长从大局出发,做好规划,还是擅长一步一个脚印,扎扎实实把事情做好?

我擅长从零开始去建构一样东西,还是擅长对一个已有的事物进行修改、完善?

我适合发挥自己的灵感和创造力,还是适合通过用严谨的逻辑思维去学习和搜集数据?

……

这方面,市面上有很多相关的测试,比如九型人格、MBTI、盖洛普……经常有读者问我,这些测试有没有用?事实上,大多数测试并没有那么显著的作用。因为他们能够给你的结果,往往都是你内心中已经有的结果。你并不是通过测试去找到「真实的自己」,只不过是再一次强化了你对自己的认知和印象而已。

所以,为什么很多测试的结果,往往跟你对自我的认知是重合的?很大程度上就是因为:你填写的答案,往往就是你内心认为「我应该是」的答案。

那么,更有效的做法是什么呢?

我个人的看法是:关注你在做一件事情过程中内心的感受。因为,感受往往是不会欺骗你的。你是感到兴奋、刺激,还是烦躁、无趣;你是提起兴趣「又有新的挑战上门了」,还是按部就班「实在是不想做这些破事」?

你的内心会给你最好的答案。

所以,我在很多文章里,都会提到:要多做日志,多复盘,多反思。

这样做,不仅仅是为了把自己的经验总结成体系,另一方面,也是为了让你跟自己的内心对话:我在做这些事情的时候,我究竟感受到了什么?它是否适合我?如果长期地、持续地做下去,我是否能够接受?

前面说到30岁,那么是不是30岁之后就不应该去试错了?也不是。只是30岁之后,我们往往就会有了自己稳定的家庭和事业,那么试错的成本和障碍就会更大一些。

但是,还是那句话:如果你不想被日常生活所束缚,不想被意义感的缺失所困扰,那么,你应该做的,就是立刻抽出时间,去做新的事情,去探索新的可能性。

相关文章

  • 萨提尔冰山理论

    從薩提爾冰山理論,聽懂孩子的話中有話 2021-07-06 00:00 更新:2021-07-06 14:43 b...

  • 1418. 点菜展示表

    2021-07-06 LeetCode每日一题 链接:https://leetcode-cn.com/proble...

  • [MPI]A Hierarchical and Load-Awa

    2021-07-06地址:sc'20[https://dl.acm.org/doi/pdf/10.5555/343...

  • 苹果手机 safari 浏览器对 new Date().getT

    场景: 需要将 2021-07-06 19:30:00 转成时间戳 采用的方法: new Date('2021-0...

  • 开门第一眼,就有了后来的故事……

    2021-07-06 多云转晴 北京·海淀 清河 早班地铁上睡意惺忪的刷手机视频,看到一句肉麻兮兮的话:“一定要去...

  • 当头一棒

    2021-07-06 晴 周二 真是当头一棒! 皆因下午老婆在三人群里发布了宝贝的期末成绩,...

  • 关于愚公的搜搜ㆍ之五

    《愚公移山》新解 来源:山西宏博文化传媒中心 2021-07-06 17:49 神话出现在史前文明时代,是文字产生...

  • #Dairy244 阴雨

    2021-07-06 周二 晴 今天耍赖没去AIESEC LCM,今天算是第一次线下会议,五个人线下三人线上,还有...

  • 站的高一点,看的远一些

    日记859篇 2021-07-06 同样一件事情,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和观念,都是正常的。接纳自己的不足,欣赏自...

  • 暑假真是艰难

    幸福日志2021-07-06 星期二 大雨 暑假是艰难的,没给恩仔再报暑假班了,俩只在家就是纯粹公婆带着。这已经很...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2021-07-06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hdngul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