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一年三月三,风筝飞满天……”这是歌曲中唱的。
“风筝”是课本或普通话中的叫法,在我们老家把风筝叫“鹞子”,风筝的叫法也就最近几十年的事,特别是受潍坊风筝会的影响。
在我小时候把放风筝叫“放鹞子”,制作风筝就叫“扎鹞子”。
我的爷爷就会“扎鹞子”,一过了年,他就开始准备扎鹞子的材料了,在那个物资匮乏的年代,连扎鹞子的竹批子都不好找,扎鹞子的骨架就用搂草的“耙子齿”劈成细条,和夏天吃了冰棍后丢弃的“竹签”。“糊鹞子”的纸就用水泥袋子纸,或者用过年糊窗户剩下的窗户纸,放鹞子的线就用烤菸的“菸杆子线”(烤菸、系菸的线是棉线,也很结实)一扎、一糊,再用用红蓝墨水一涂、一画,“鹞子”就算完成了,就等试飞了。试飞的时候还要根据起飞状态系根布条做一些“平衡”和“配重”。扎鹞子看着简单,想要扎的好看、飞得高、飞得稳,也不容易。
邻居“五爷”扎鹞子就扎的很好,五爷是老光棍,稀罕孩子,数算着东头(我们住在村东)有几个孩子就扎几个鹞子,等风大了,暖和了就挨门送鹞子。
五爷的鹞子扎的好,画的也好,手工不次于大集上卖鹞子的……五爷不但会“扎鹞子”还会说“长篇大书”,小鼓一敲,能从晌午说到黑……五爷还有一项“绝活”!“会掐算”,“邻舍百家”丢了鸡狗鹅鸭,跑了大牲口,都去找他“掐算”。手一扒拉,嘴一咕哝,就能说个八个九不离十。
我们这里三月三还有爬山的习俗,“三月三爬孤山”。
孤山在我们村南二十里,山顶小庙里供奉着孤山爷。农历的三月初三是孤山会,到了这天,十里八村的乡亲们早起爬山,在孤山庙前焚香、烧纸、磕头、还愿、许愿……用最纯朴的方式祈求着各自心中的圆满。
我们村东有条路能通到孤山,(后来村西修了大路逐渐废弃)孤山上的石头,石灰,黏土也经过我们村运到寿光周边,乡人把这条路叫“孤山大道”。一到了三月三赶会这天,这条路真就成了“孤山大道”,像“蚂蚁搬家”蜂蛹着一路向南,好多都是“小脚老太太”,裹着脚,挪着步,怀揣着信仰和愿望,哪怕山高水长……
那年嫲嫲也要去赶孤山会,起的早回来的晚,两头不见太阳,捎回来了“欢喜团”“梨膏糖”。摸着我头说“我在孤山爷前许了个愿,保佑俺孩儿学习好,出个大学生……”你看!俺嫲嫲的愿望就是这么“实惠”!烧烧香,磕个头,许个愿,至于庙里供奉的是孤山爷?伯夷叔齐?还是胡三太爷?对她来说不重要了!她只知道,神仙都是好的,都是保佑好人的……只是他这个大孙子不争气,没能如她所愿,没成“大学生”。
除了“三月三爬孤山”,还有“三月三过神仙”的传说,小时候问爷爷,神仙们从哪里来?到哪里去?爷爷说“三月三是王母娘娘的生日,各路神仙要去给王母娘娘过生日,等到后晌困觉的时候你听听!还能听到神仙们的说话呢……”
我的岳父大人八年前的三月三这天离开了我们,所以三月三这天也成了缅怀亲人的日子。我“圆成”媳妇说“三月三,过神仙,老爷子有福,伺候神仙去了……”
(寿光老卜,图文原创。)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