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我们终将遇见爱与孤独》读书笔记

《我们终将遇见爱与孤独》读书笔记

作者: 金色弧线 | 来源:发表于2018-04-06 08:41 被阅读0次

    荐 语

    《我们终将遇见爱与孤独》是张德芬最新出版的自传式作品。

    她那直见心灵的坦诚,一次次掀开过往的伤疤,将那种被燃烧、被一点点啃噬的痛楚,倾注笔端。她看见、她承认、她告诉自己和读者:亲爱的,外面没有别人,请你为自己负起责任来,好好地爱自己吧!

    希望这本书,能够帮大家摆脱痛苦的固定模式,跳脱出被他人、情绪、外界奴役的游戏,修炼和突破自己,实现真正的蜕变与成长。

    作 者 简 介

    张德芬

    台大企管系毕业,曾任台湾电视公司记者、主播多年,在美国UCLA取得MBA学位。2002年辞去国际知名公司的高薪工作,致力于心灵潜修及写作,迄今其《遇见未知的自己》等作品总销量已经超过一千万册,被誉为华语世界深具影响力的心灵作家。

    精 华 解 读

    以下内容为《我们终将遇见爱与孤独》一书精华解读,供广大书友们学习参考,欢迎分享,未经允许不可用作商业用途。

    目 录

    一、遇见爱和孤独

    二、直面过往与痛苦

    三、回归自己的内心

    四、幸福需要争取

    五、最想带给孩子的

    正 文

    一、遇见爱与孤独

    当孤独感出现时,你能不能跟它好好相处呢?

    孤独与爱是一体两面的,在这个世界上,我们每个人都是孤独的个体,只有你自己能够体会自己的全部感受,没有谁可以陪你从头走到尾。人生的尽头是一场无可避免的悲剧——我们终将老去、死去,花了一辈子争取和构建的东西,最终一样都带不走。

    面对这样的真相,实在是太痛苦了!所以,我们不喜欢孤独,我们总是在逃避,甚至逃到亲密关系中,紧紧拽着那个能让我们暂时逃开孤独感的人。对爱的美好期许,让我们深信:遇见了爱,孤独便会绕道而行。

    直到有一天,我们不得不去面对它时,扎扎实实地摔了一大跤……

    我们终将遇见爱与孤独,何必等到伤痕累累才能领悟呢?为何遍体鳞伤都不愿意坦然面对呢?

    二、直面过往与痛苦

    张德芬在这期节目中,反复提及海灵格的一句话:受苦比解决问题来得容易,承受不幸比享受幸福来得简单。

    这与《思考,快与慢》中的观点不谋而合。人类的大脑十分懒惰,我们常常情不自禁地滑向更容易、更简单的选项。

    受苦和承受不幸是容易的,你不需要做任何努力,在当下的痛苦中保持现状就是了。但是,脱离受苦的状态、让自己变得更幸福很难,因为你不仅需要勇于直视自己的内心,更要对自己负起责任来,把生命中的难题解决掉!

    抑郁中的受害者情结

    当抑郁的情绪来临时,你的脑袋会编造种种受害者的故事,要小心别陷进去。因为,聚焦在让自己不快乐的事物上,会无意识地扩大它们对你的影响,让你变得更不快乐。

    另外,受害者情结会让人把“不快乐”当成工具,以此来谋取额外的好处。想摆脱抑郁和受害者模式,首先就要坦然承认抑郁给了你逃避责任或博取同情的借口,抑郁让你心安理得地不工作、不努力。

    接纳情绪的造访

    离婚曾让张德芬痛彻心扉,而后她经历了一个奇妙的过程。

    在本书序言中,她这样写道:

    一个人的孤独,没有感情依靠的生活,对我此生来说,是不熟悉的,也是我最害怕面对的。当我面对它的时候,那种被燃烧、被一点一点啃噬的最痛楚的感受,简直让人连想死的心都有。但是,当我无路可逃、弃械投降,让它一点一滴地吞噬我、烧尽我之后,一只重生的凤凰逐渐成形了。

    这就像身体上的痛苦一样,你越是寻死觅活地抗拒,它闹得越凶,而当你安静下来,调整呼吸,接纳当下痛苦的事实,你会感觉到自己正在一点一点恢复。

    那些太过看重自己感受的人,稍有不适感,就想要立刻摆脱,甚至会责怪、怨恨那些让他感觉不好的人、事、物。他们无法和自己的感受拉开距离,因而不能承受、接纳各式各样不同情绪的造访,这可能是很多人当下最需要修习的功课吧!

    如何走出情伤?

    每次在情伤中时,那种撕心裂肺的痛,让人喘不过气来,好像快要死了一样。但时间是最好的良药,你总会从情伤里面走出来,那么,有没有比时间更好的良药呢?有三种。

    1.放下他,云淡风轻

    我们对一个人的情执,其实就是认定了:此生非他不可,别人无法替代。这是一个非常致命的错误想法。谁没谁不能活啊?

    2.学会这段感情教会你的事

    亲密伴侣其实都是来教我们功课的,尤其是那种致命吸引力的关系。比如说,他对你控制欲很强,你就要学会尊重自己,为自己划清界限。一旦学会这些功课,你就会发现:你从他身上慢慢找回了自己的力量,变得越来越独立了。

    3.要有走出来的强烈意愿

    没有人可以让你痛那么久,除非你自己愿意。虽然那个人离开了,但是让你伤心欲绝的,其实并不是他,而是那些心里积存已久的被遗弃或是不被爱的伤痛。

    认清这一点,并愿意为此负责,就是走出情伤的最佳捷径。

    三、回归自己的内心

    各种常见的不良情绪

    张德芬在视频中聊到了两种常见的不良情绪:自卑和缺爱。而在她的书里,还谈到了其他几种生活中常见的不良情绪:

    金钱。很多人觉得自己没有价值,有了钱以后,大家会对你另眼相待,自己也有满足感、成就感。因为对钱有匮乏感,他们终其一生,都在追逐金钱。

    价值。还有一群人特别在意自己有用没用。他们在成长过程中,曾因为没用或不够有用而受过创伤,所以长大后,要不断证明自己,来弥补那种遗憾。

    面子。在生活中,我们经常看到一些人,他们用着最昂贵的奢侈品,却住着最便宜的酒店、坐着最普通的经济舱、多给父母一分钱都觉得肉疼。这是因为他们宁愿活给别人看,然后在别人看不见的地方,默默吃苦、虐待自己以及自己最亲的人。

    内心的匮乏感

    当一个人的内在对自己不认可时,他所有的身份认同和价值感都来自外在,他会很重视外在的东西:面子、金钱、价值、爱情等等……

    这些外在导向的人,其实内心会非常空虚,向外抓取半天,虽然赢得了一些他们想要的关注、掌声、嘉许,但是每逢深夜辗转难眠之际,那种挥之不去的匮乏和空虚,还是缠绕着他们。

    这并不是他们的错,归根到底他们只是把身份的认同感放错了地方。

    诚然,我们每个人都需要身份认同,但向外抓取并不是唯一的途径,向内寻找,回归自己的内心,通过充盈内在让自己满足,或许是更好的方法。

    如何摆脱不良情绪的控制

    1.找到自己被哪种感觉绑架:不被爱、不被尊重、害怕自己没用、我不够好,我没人家好、没钱很不安全、我就是不值得……

    2.找到这种反复出现的感觉之后,认清它是自己的模式、情结,而不是真实的,并且下定决心不再被它愚弄、绑架。

    3.每次它出现的时候,一定要立刻觉察它,然后带着理解跟它“说”,我看到你了,我接受你的存在,但是我不会让你来干扰我看待事物和人的方式,更不会听你发号施令去影响我的行为。

    好好爱自己

    所有人都知道,“我”应该好好爱自己,但不是所有人都拥有爱自己的能力。

    真正爱自己的方式是什么呢?张德芬从三个层面,为我们提供了可操作性极强的建议:

    1.倾听身体的声音

    爱自己,最容易的操作,就是关爱自己的身体。

    在你生活中的每时每刻,都能去感受一下你的身体是什么样的状态。

    如果你能够随时随地感受自己的身体,感受身体的振动频率,那就说明你是和自己有所联结的,你活在了当下。

    2.呵护内在的情绪

    爱自己的第二个层面,是关于我们的情绪。

    爱自己不是拒绝别人的所有要求,不是不去感受任何情绪。爱自己是为自己划好界限,不让别人侵犯,与此同时,我愿意和自己内在不舒服的感觉在一起,把这种情绪当作自己的孩子一样去接纳和包容。

    当你学会和自己不喜欢的情绪相处之后,你的人生会更加自在,更容易做一个快乐、自信的人,这才是真正地爱自己。

    3.学会觉察自己不良的思维模式

    还有一种爱自己的方式,就是去觉察自己的思维。

    很多时候,我们的思维模式会给自己找麻烦,什么时候你可以清楚地看出自己思维模式的谬误时,才有能力去改变。当你能够扭转自己的想法,去做一个正面的思考时,事情自然就会往好的方向发展。

    四、幸福需要争取

    潜意识与灵性成长

    潜意识是弗洛伊德提出的概念,是人们不能认知或没有认知到的部分,也是“已经发生但并未达到意识状态的心理活动过程”。

    潜意识是冰山之下的部分,每天都在操控我们的生活,而我们却浑然不知!

    而所谓的灵性成长,是一种刻意练习,通过有意识地观察自己的感受和情绪,持续不断地让冰山之下的潜意识浮出水面。

    通过潜意识了解自己

    了解别人很容易,了解自己却很困难。

    每个人身上总有一些东西是他不愿意面对的,这些东西被压到了冰山之下,形成了我们所谓的潜意识。

    正如荣格所说的:“潜意识如果没有成为意识,它就会引导你的人生而成为你的命运。”如果你随着自己的性子,随着自己的习惯模式去做事,没有觉察到更好的做法的话,就没办法改变自己的命运。

    如何通过潜意识了解自己呢?

    观察自己的内在阴影——带有负面能量的那部分,它通常会以两种面貌出现:黄金投射、阴影投射。

    1.黄金投射。小时候,因为某些因素,我们身上的优秀品质受到了压抑,我们不愿意让自己太聪明、太优雅,与此同时,我们将对这些特质的向往投射到了别人身上。

    2.阴影投射。有时候,你会因为一个人的行为,对他产生强烈的负面评价,比如“这人怎么这么懒惰”,这其实也是一种投射。想象一下,你不愿承认自己有懒惰的一面,也很讨厌自己懒惰的那一面,总不能天天骂自己吧?所以看到别人懒惰,就特别想去骂他。

    这些都是潜意识里的活动,当我们慢慢把它带到意识表面上来时,我们就会过得更快乐。

    亲密关系是最好的修行道场

    你的爱人就是一面镜子,映照着你最不想看见自己的那个部分。

    恋爱刚开始的时候,你在他身上看到的全部是美好的东西,他在你身上看到的也都是美好的东西,所以两个人一起在那儿做美梦。这就是我们刚刚说的黄金投射。

    可是渐渐地,当两个人熟悉以后,事情就往相反方向走了。以前的黄金投射变成了阴影投射,你把自己不想看到的东西或不喜欢的东西投射在对方身上,还扩大了好几倍。

    无论是黄金投射,还是阴影投射,亲密关系都是你了解自己的最佳时机,你可以通过观察自己投射在伴侣身上的感受、情绪,把你从前藏在潜意识里的阴影面挖掘出来。所以说,亲密关系是最好的修行道场。

    三种亲密关系中的越界行为

    很多人对外人非常有耐心、有礼貌,可是对自己的亲人就没有那份尊重,那是因为他们与亲人之间的界限是模糊的,常常会有越界的举动。

    在亲密关系中有三种常见越界行为,你的这些行为侵犯或干扰了你爱的人。

    1.期望。通往坟墓的道路是由期望铺成的。因为有期望就会有失望,然后你就会指责他:“你明明可以这样做,为什么不这样做,你为什么要这样对待我?”

    你之所以对他有这样的期望,是因为内在还缺乏一份稳定的爱,小时候父母没有给你,现在只有你自己才是唯一可以给自己这份爱的人。

    2.掌控。我们常常会觉得,我们之间太亲密了,会忍不住跨越界限去控制他,用控制他的行为来取悦我们自己。这是对亲密关系绝对的打击。

    最好的相处方式是尊重对方原有的生活方式。对方原来是什么样子,就让他是什么样子,除非他自己愿意改变。而跟你在一起的时候,你俩重叠的这个时间段,彼此都是开心的就好了。

    3.退化。在亲密关系中,比较被宠爱的那一方,通常会无意识地退化到孩童的行为模式,不自觉地把对方看成是自己的父母。更严重的情况中,他们还会不知不觉地把对父母的仇恨都放在对方身上,要对方买单。

    这种情况下,亲密关系的双方都要为自己的负面情绪负责。退化的一方不要吃定别人,宠爱的那一方也要承认自己的过度迁就、忍让或付出。他们需要真诚、开放地和对方沟通自己的感受,而不是一味地责怪、埋怨,或是用退化性的行为来破坏双方的关系。

    总之,再亲密的关系,也一定要有界限。

    五、最想带给孩子的

    孩子不是情绪“投射板”

    很多时候,我们往往借由“管教孩子”的名义,把自己不喜欢或是看不惯的东西发泄在孩子身上,美其名曰“对他好”,但却伤害了孩子的心。

    张德芬案例分享

    有一天早上,我难得跟孩子一起用早餐,我注意到自己和女儿开始吃了很久,12岁的儿子还在房间里东摸摸西搞搞。

    我那天心情不佳,意识层次较低,负面情绪较多,怎么看他就是不顺眼,催了好几次,他总算姗姗来迟,我开始很不高兴地数落他:“你看看你,动作这么慢,早上起来在楼上磨蹭那么久!我应该送你回台湾去当兵,把你训练得动作快一点!”

    孩子听了我的数落,感觉到我对他的不满,开始很不高兴地反驳我:“哪有慢,今天要穿制服,还要打领带,很复杂呢!”

    我还是很不高兴地抱怨,一直唠唠叨叨喋喋不休。这时,我有了一些觉察,看到自己在试图让猫学狗叫,而且还振振有词地为自己辩护。问题出在我身上。我是在利用自己的母亲身份,把自己的负面情绪投射在孩子身上。

    孩子需要管教,更需要界限,重点在于管教时的态度。

    反过来想,如果孩子的行为和言语没有触动你自己内在的旧伤或是情结的话,你管教他的态度是截然不同的。

    这种态度上的差异,就是你投射在孩子身上的东西。

    最想给孩子的是安全感与自由

    我们做父母的常常把两样东西放在孩子身上:第一是恐惧;第二是匮乏。

    1.恐惧。这个世界很不安全,我害怕孩子出了什么事情,我们就活不下去了。

    事实上,人算不如天算,如果我们成天活在恐惧和不确定性中,就会不断地想要去掌控身边的人、事、物,好让事情依照我们希望的方式发生。这样一来,不但自己过得很累,身边的人也会很烦。

    2.匮乏。“孩子啊,妈妈不出色,爸爸没什么成就,所以我们一辈子的希望都在你身上了”。如果小时候,父母给的安全感不够的话,孩子就会对这个世界充满恐惧,对金钱也会有匮乏的感觉。

    张德芬在书中坦言,她就是被这两种能量养大的,在其中迷失了很久。

    或许正是因为这样,她特别希望带给自己的小孩安全感和自由,一种全然接纳的爱!

    结 语

    没有人活该受苦

    没有人不配享受幸福

    对自己负起责任来

    不再向外抓取,而是回归自己的内心

    你值得拥有更美好的人生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我们终将遇见爱与孤独》读书笔记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hdpjh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