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老在中国是一个巨大的课题。经过了三十年的变迁,养老问题在今天已经成了集体严肃以待的事。全国有约有2.5亿老年人,但配套设施和机制却远远落于后面。比如山东,它是老龄人口最多的一个省会,占全国老龄人口的21.5%,仅仅7年时间,山东省的老龄人口就翻了两番还要多。
人最会有老的那一天。“健康养老,科学养生,老有所乐,老有所依”成了大家最关注的问题。最主要的问题:谁来给自己养老?有两种可能:一是靠儿女,二是靠自己。
依靠儿女应该是现阶段绝大多数老人的真实想法。“养儿防老”在中国自古有“养儿防老”的传统文化。不论各种磨合矛盾,问问老人们,他们还是宁愿忍受一些暂时的不快也不愿意住进“冷冰冰”的养老院。他们从孩童跨过成年经历中年走到耄耋之年,繁华归为沉静,拼搏落成安稳,凛冽变成温情。他们最需要的就是亲情的陪伴。而这部分人群中有近一半子女为独生子女。意味着两个孩子要共养四个老人,或者甚至一个孩子要养活四个老人,并且还需要扶养下一代。该如何安排老人孩子与家庭,这也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大问题。
另一种则是靠自己养老。听起来似乎有些凄凉,因为这种方式暗含了深深的孤独和生活处境的尴尬。自己养老包含了各种各样不得已的原因和家庭内部千丝万缕的情感纠葛,不到无法谁也不愿意走出这一步。其实,细观当下,“孝顺”的传统走到今天其实已变成廉价的一纸文字,一段宣传片,一档电视节目。
纵观历史文化,“孝道”始终占有一席之地。历史上也不乏孝道楷模,如王克孝绘制的《二十四孝图》鹿乳奉亲、卧冰求鲤、扇枕温衾等等故事虽然跨越千年,今天读起来仍会感动不已。亲情是人心最后一道温暖的大坝,在此以后,人生全部的苦楚就开始泛滥。因为情同此心,心同此理。无论你多么坚强,温暖永远不会嫌多。所以,有人说这是我们的退步。但也有不同的声音。
萨古鲁·加吉·瓦殊戴夫,印度的一位备受瞩目的神秘家、一位高瞻远瞩的人道主义者。他在一次采访中就谈到,他并不赞同中国的“孝顺”之说。在他看来孝顺的一部分必定是顺从,而顺从则代表着服从权威,也就是说你背叛了真相。而社会进步就是在不断推翻创新中发展下来的,如果只有顺从则社会发展会停滞不前。因为每一次的进步都是因为勇敢改革。所以,他认为这在今天的中国则是时代的进步。他的这一观点不能不说是对中国传统伦理道德的一种挑战。
这更像一体的两面。不可偏听,只可兼信。我们的孝道文化其实更多是与感恩关联起来的。这两者是中华传统美德的基本元素。它包括了尊老爱幼、推恩及人、忠孝两全、缅怀先祖等人文关怀这样一个“自修齐,至平治”的大而多元的文化体系。而萨古鲁则从“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方面给了我们一个勇敢的视角。摒除“孝”中有违人性的部分,删除形式化,保留的本质,延续精华也许是一个方向。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