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读书?可能100个人有100个答案,虽然答案不一样,但共性相同,读书背后都有动力支持。读书可是个“苦差事”,需要牺牲大量的娱乐时间,别人在看电视、逛街、看八卦新闻你却在看严肃的内容。内心没有点力量无法抵挡看电视、玩微信、刷微博、浏览八卦信息、看网络小说、玩网游等诱惑,内心一旦被这些诱惑擒获想收回来可要费些力气了。
要回答为什么读书,不如先回答为什么不读书。特劳特的《定位》里有这样的观点,介绍一个新事物与其说它是什么不如说它不是什么,书中举了个例子,在汽车刚出现时怎么介绍汽车呢,说汽车是什么越说越不明白,因为人心智里没这个定位,倒不如说汽车不是什么,汽车是“不用马拉的车”,就是把新事物、新定位与在人们心智中存在的,容易接受的关联到一起。当一个问题不好回答时也可以用这个策略,先尝试反方向的答案。为什么不读书呢?我试着回答下:
1、无意识
可以留意下身边的同事、朋友、同学,去他家串门的时候你能发现几本严肃的有价值的图书,很多恐怕一本都没有。我们做家长的经常要求孩子要好好学习,多读书,看那个家长回家看书。
估计很多人都听过这个“放羊的小孩的故事”。
一名记者问一个正在放羊的小孩“你的理想是什么?”
小孩回答说:“放羊!”
记者:“羊儿喂大了干什么?”
小孩:“卖钱!”
记者:“有了卖羊儿的钱干什么?”
小孩:“娶老婆!”
记者:“娶老婆干什么?”
小孩:“生娃!”
记者:“生小孩来干什么?”
小孩:“放羊”
放羊娃的思想是谁给灌输的,除了娃爹娘还能有谁,父母对孩子的影响很大。如果对读书无意识,一辈子可能都是这种死循环。
2、看不进去
经常听到不看书的理由是“看不进去”,可谁问过自己看不进去的原因吗?看不进去首先是不想看,是自己价值观对做事的优先排序,认为读书不重要肯定不想看、看不进去;其次是觉得读书压根就没用,前文也说明了读书没用是伪命题,认为读书没用是人的问题不是书的问题,有些人不认为通过读书可以改变现状,为了让自己工作更顺利,选择请客吃喝,找关系也不看一点书;再次,没把读书当成自己的事,给别人看书肯定不情愿,看不进去,可偏偏读书就是自己的事,自己不想优秀没人让你更优秀。图书是越不想看越不想看,越看不进去越看不进去,时间久了我们习惯了不读书的生活,认为挺好,其实自己已经变得甘愿平庸,随波逐流,得过且过,不思进取。如果没有逼自己一把的勇气,捅破看不进书这一层窗户纸,懦弱到连书都不敢碰,这一辈子也就这样了。试问问谁一生下来就是读书的好手?
3、没时间
是的,没时间,每天都很忙,忙着应酬,忙着关系的维护,忙着一些生活中过于纠结的小事,往往忽略了问问自己“什么最重要?”,自己不优秀,吃不出来几个朋友,也喝不出来几个至交,更玩不出来几个知己。时时刻刻问自己什么才最重要,做真正重要的事情。时间怎么管理,让做事更高效请看公众号另一片文章《效率从管理自我开始》。
4、心静不下来
● 急于改变现状
现状是积累到一定程度的结果,很难说想改变就能立刻改变,人生很多阶段是不那么容易逾越的。也曾经有段时间总想快速的改变现状,但自身能力还不足以改变现实,这时候就越急着改变现状内心就越急躁,伴随而来的还有焦虑、易怒、情绪不稳定。人在急躁、焦虑的状态下根本无法听见内心的声音,对短时间内无法改变的现状就接受吧,给自己充足的时间,心平气和,注重积累,努力读书学习。
● 对比,心用错了地方
多少情况下对比让我们的心态失衡了,经常听到家长教育孩子说,你真笨,看人家谁谁谁学习多好,你就不能向人家学习学习,让我省省心,孩子听到这种话心里会怎么想,心情会如何?肯定的是心情一定很糟糕。生活中我们也经常把自己跟别人进行比较,看看人家小谁的老婆长的多漂亮,又贤惠又能干,再想想自己的老婆,唉,都是泪啊。看看人家天天开宝马上下班,再看看自己大冬天骑着电动车饱受风霜,心里越想越不平静,他妈的,这世界太不公平了,我工作可比他卖命、出色,这是什么世道。有些人为什么宁愿不要肾也要Iphone,虚荣心在作怪,攀比中脑一热做出了糊涂事。
接受自己,接受现在拥有的一切,剩下的就交给时间解决吧。
● 太感性,被情绪牵着走
人与人间沟通时很多情况是说者无意,听者有心,听者太过敏感,自己跟自己过不去。也有时候处理问题不是用理智而是用情绪,处理事情一带情绪情况就变得复杂了。
● 太在乎自己的缺点,只会拿自己的缺点和别人比
我发现自己是个十足的活案例,也真心“佩服”自己丰富的经历。曾经有一段时期我死揪住自己的一个缺点不放,死揪住不放产生什么样的结果呢,就是一想到自己的缺点就跟到了世界末日似的,把自己的未来,以后能不能娶上媳妇,父母老了能不能颐养天年,把所有的负担、包袱都压到自己的缺点上,这怎么能承受得了,怎么能靠缺点支撑起未来。越想自己的缺点内心越压抑,内心越压抑越盯着自己的缺点不放,越盯着不放小缺点就变成了大缺点,又一个恶性循环。那段时间差点抑郁了,内心压抑到了极点。快抑郁的人那还有心情读书。
优点和缺点是相对动态变化的,在缺点不变的情况下优点越多、越大,缺点就相对越小,放大自己的优点,缺点显得会缩小,白天只能看见太阳而看不见星星。俗话说一招鲜吃遍天,人要靠优点在社会上立足,而不是缺点。
● 操不该操的心
操心不是坏事,操心是负责人的表现,操心能让人不遗漏或避免犯低级的错误。但操心过度,不该操的心也操或者更甚者瞎操心就不可取了。管理者不该提员工过多操心,如果把所有细节大包大揽替员工想全了,会造成员工严重的依赖性,做事先让你喂食,自己不主动想办法解决,逐渐造成恶性循环,管理者操心越多,员工能力会越差,能力越差管理者越不放心,最后管理者心力交瘁。管理者就是用对人,做好框架设计和激励措施,剩下的事情让员工自己发挥吧。做父母的也一样,操心孩子在学校有没有被人欺负,吃饭能吃饱吗,晚上睡觉别着凉了,孩子是不是早恋了,把孩子盯的很死。
努力做好自己,让别人做好自己,帮别人做好自己,不能替别人做自己。
● 想的太多,做的太少
有多少人制定了读书计划最后不折不扣执行了,想学这个想学那个最后啥也没学成。拿到一本书,看完、读懂再看下一本,蜻蜓点水式的阅读不可取。打开喜马拉雅看看,第一集听的人很多,越往后越少,到最后几集听的人又多了,因为没耐心一集一集往下听,跳着听听最后几集讲什么。这样听的人基本已经放弃了。
5、没读书环境
曾经有段时间有这样的想法,以前住的是平房,冬天没暖气,那时就想如果住到楼房了,有暖气了,一定好好看书,可住上楼房了,冬天不冷了,也不见书多读到哪里去。有时候觉得家里太乱,干扰项太多,心静不下来,看不下去书。一坐到电视前面屁股就沉了,想蹬地而走,心里还真割舍不下,总给自己说再看一会就去看书,拖着拖着不知不觉就到晚上10点了,捧起书本看了没几分钟,上眼皮下眼皮开始打架了,那就早点睡觉吧,早点起再看书,到了早晨磨磨叽叽就是不愿起床,等起来了也没多少时间看书了。这就是环境对个人心里的影响。
人生的不同在于下班以后,上班时间忙忙碌碌,没时间总结、学习、提高,下班以后努力给自己充电,一年看不出来,十年差距就出来了。环境不分好坏,只在乎身处环境中的人能不能排除环境的干扰,做投资未来的事。
6、不知道看什么
不知道看什么不要紧但不要不读,不知道看什么不要紧但不能不读,不管是什么书读起来再说,读者读者就发现兴趣所在,找到了自己的方向。读书和人生一样,这个方向不行换另一个方向试试,多尝试,多寻找,多思考,找到为止。不知道读什么,可以向身边的高手请教,让高手给你推荐几本书,好好读,读进去。另一个,多看看名人大家读什么书,名人大家所读的书都是经过个人严格删选的,不是精华肯定不读。
7、学校教育让人对书厌烦
我们的学校教育很奇怪,有意思的东西,有兴趣的课程都教的让你心生厌烦,索然无味。另一方面,是为了读书而读书,为了考试而读书,为了考职称读书,为了……,考试已过就没人在拿起书了,总之为了什么而读往往长久不了。读书需要培养自己的兴趣,兴趣让人乐此不疲,以兴趣来读书,阅读是悦读。
人们通常把在学校接受教育的过程,叫做“读书”。这种语言习惯昭示出,一个人在学校课桌旁度过十几年宝贵光阴之后,应当得到的最重要的东西,就是阅读的兴趣和习惯。然而,问题多多的学校语文教育,尤其是严重脱离本真读书过程的语文课堂教学,每年都向社会大批量地输送着不会阅读也不爱阅读的“准文盲”。
对于大部分国人来说,最早能接触到的系统阅读材料,是我们的语文课本,最早的阅读方式和阅读思维培养,都来自于我们的语文课堂,但还记得我们是如何学习语文的么?分段、总结段落大意、提炼中心思想、背名言锦句、回答一些莫名其妙的问题……
“我们的语文教学内容缺乏足够的人文含量,教材里不乏雄篇美文,教学实践却把它变成一个个尸体解剖的对象,老师做的是‘尸检’的工作,主题、中心、段落大意……这些纯粹技术上的分析,割断了一个人和母语之间的血肉联系,使孩子们不爱读书。”曾有教学一线工作者如此痛心地说。
严重点说,中国语文教学已经把我们的阅读兴趣掐死在了摇篮里。
中国很多人写的书都是学院派的,上来就是大谈概念,版面跟在学校里说的课本一模一样,拿到这类的书兴趣马上全无。
8、认为看《妇女之友》、《读者文摘》这类的杂志就是读书
凤姐是互联网炒作的案例,凤姐语录也可能是刻意编撰的,但一些话也代表一些人的读书观。
她说自己很有智慧,“9岁博览群书,20岁到达顶峰,往前300年往后推300年,没有人会超过我,在智力上他们是不可能比我强的那就在身高和外貌上弥补吧”。同时还说,她看人文类的书,比如《知音》和《故事会》……
杂志是甜点,不是主食,严肃的书籍才是正餐。读书讲求的是系统和深度,知识到一定深度,形成系统才有价值。浏览杂志,看报无法让人形成系统的知识体系。
试着回答完为什么读书,再试着回答为什么读书,以我为例,我是这么想的。**
1、成为心中的自己
有一首歌是这场唱的“长大后我就成了你”,每个人心中都有另一个自己,我想成为什么样的人。心中的自己有些人很早就形成了,有些人是慢慢长大后才有了清晰的模样,我就是后者。我要成为心中那样的人,就得付出努力,自己与心中的自己距离越远越难实现,越要努力,稻盛和夫有句话是“付出不亚于任何人的努力”,既然心中建立了另一个自己就要去努力,付出不亚于任何人的努力,去读书,去思考,去做事,与牛人在一起。
2、享受这种状态
《深度思考决定人生》是我在公众号里发布的第一篇文章,这篇文章是深受刺激的感悟。现在给自己定了一个读书目标,7-10天读一本书,不是泛读而是精读。慢慢的发现开始享受这种状态了。
3、让自己更优秀
名人关于对灵感的来源感觉挺有意思。有的说自己在上厕所时想出的灵感,有的是洗澡时蹦出来的灵感,而这些一时迸发的灵感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为什么呢?为什么普通人就没那么多灵感呢?
苹果砸到牛顿,牛顿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你说着算不算灵感呢?在苹果砸到牛顿之前,鸡顿、鸭顿、马顿们应该都被苹果砸过,但为什么鸡顿、鸭顿、马顿们没发现万有引力定律呢?因为想就没往哪个方面想,没有相当的知识储备砸了只能感觉疼痛,其他的感觉不出来,有那样的事实摆在眼前也会把它当成平常事,不会在意。
火山不是随意喷发的,是到了一定热量的结果。灵感也不是凭白无故产生的,是建立在大量阅读、思考、总结基础上的思想碰撞的结果。
读书是为让自己更优秀,让灵感想迸发就迸发。
4、解决实际问题
遇到了问题就去学,解决一个问题自己就提高一点,日积月累能力会提高很多。
5、能说会道
很羡慕哪些牛人,讲起来滔滔不绝,懂得很多,写的东西思想性很高,我也想他们那样能说会道,其实不一定非要说能说会道,但必须要懂,要会。路还很长,努力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