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认为房地产预售项目有资金监管,就不会烂尾,就把问题想得太简单了
首先,前些年的资金监管非常松,监管账户的资金通过熟悉的施工方可以很容易以工程款的名义“倒款”倒出来,大多数的项目资金监管是不够的。即便是有严格的资金监管,也不一定就能顺利交房,因为其中牵涉太多的债权和债务关系。除非是只剩一点收尾项目马上就竣工的项目,有监管资金就可以实现交房。如果项目刚开始不久,变数很大。
举个例子说明一下:
某出险房企有一个大型项目,总的可售建筑面积60万平米,项目分为ABC三个区(如图),土地款总计65亿元。因为土地出让时有一些配建要求,必须有8万平米商业自持,住宅预售与自持商业的封顶挂钩(政府要确保商业配套部分要与住宅同步建设),大致算账下来带精装销售均价2万元/平米可以保本,货值120亿元。
第一阶段:由集团提供65亿元资金拿地,这个阶段,项目占用集团资金65亿元。
第二阶段:项目获取土地证后,通过土地“前融”从信托机构获得42亿元贷款(ABC区各对应14亿元),41亿元还给集团,留下1亿元先建设A区,A地块的“四证”(国土证、用地证、工规证、施工证)齐全后,先从集团调用14亿元资金归还A地块对应的前融,再向银行申请“开发贷”10亿元归还集团。这个阶段,项目占用集团资金65-41+14-10=28亿元,项目背负有息负债38亿元。
第三个阶段,取得预售许可证:A区一共20栋楼,每栋1万平米,工程进度在四证齐全后一个月左右达到预售条件,但在取得预售证之前,必须还掉对应的“开发贷”,俗称“解押”。A区20栋楼对应10亿元开发贷,总的理论销售货值40亿元。市场可能一年才能消化30亿元,所以不会一次性去解押,通常的做法是大小户型搭配挑选出10栋解押,可售面积10万平米,这10栋楼极有可能不挨在一起的,而是零散地分布在A区各部位(如图)。10栋楼的解押资金需要5亿元,从集团借,归还银行后取得这10栋楼的预售许可证。这个阶段占用集团资金28+5=33亿元,项目背负有息负债33亿元。
第四个阶段,预售:由于市场下滑,为了快速回笼资金,首期开盘均价定价1.8万元(这意味着亏本销售,后期销售均价必须超过2万元才能补回来)。开盘销售并不理想,只卖了3万平米,后面5个月续销2万平米,三个月累计合同销售5万平米,金额9亿元。按照平均4成首付,收回现金3.6亿元,这3.6亿元全部被政府监管了。这个阶段,依然占用集团资金28+5=33亿元,项目背负有息负债33亿元,但账上多出现金3.6元,这3.6元被监管,开始陆续支付工程款。
这个时候,集团爆雷了,销售陷入停滞,工地停工。难得最好的情况是一分钱也没有被集团挪用,3.6亿元的销售资金全部在监管账户上。这种情况下,已经售出的这5万平米约500户住宅,靠项目自身的力量能实现“保交楼”的任务吗?
答案是否定的。要想实现交付,至少必须是A区全部完工,已销售的5万平米散落在10栋楼中,而这10栋楼又散落在整个A区之中,这3.6亿元不足以完成整个A区的交房任务,即便是这5万平米后续的按揭贷款5.4亿元顺利放款,也不可能。因为需要支付的款项还包括:1、整个项目的财务费用,33亿元有息贷款一年约3亿元利息;2、整个项目的管理费用,前期设计、地勘等费用;3、土地出让时约定的自持商业部分必须同时建设;4、项目售楼部示范区的建设费用,这个项目花了1亿元;5、欠施工方的旧账,施工方大多是集团的战略单位,之前其他项目就被拖欠了大量工程款,在集团爆雷的情况下,集团不付清、或者部分支付之前其他项目的欠款,施工方不会继续施工;6、后续楼栋要想获取预售证的前提是先解押,在集团无法支持的情况下从哪里获得解押资金?……
这就是为什么一旦项目停摆,就很难再启动的原因,不要说预售资金被挪用的项目,即便是资金全监管的项目,也是非常困难。“保交房”不是喊一喊口号就能完成的。
更让人啼笑皆非的是,可能被集团欠款的各地供应商闻风而来,听说这个项目有监管资金,纷纷来工抵房,一旦把已取预售证的部分房子全部抵掉,项目更再无销售现金回流。
更糟心的是,这种项目以成本价转让都不会有人接手,放了两年了,利息都增加十几亿,房价还比预期下跌了。不打折卖不掉,打折就资不抵债。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