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抟胎息诀]不抟:不抟-词语
陈抟胎息诀
腹式呼吸
陈抟
篇一 : 不抟:不抟-词语信息
语出:《管子·霸言》:“夫令不高不行,不摶不听。”《吕氏春秋·适音》:“以下听浊则耳不收,不收则不摶,不摶则怒。” 高诱 注:“不摶,不专一也。” 毕沅 校:“摶与专同。”
抟_不抟 -词语信息
[)词语:不抟
拼音:bùtuán
注音:ㄅㄨˋㄊㄨㄢˊ
释义:不专一;不集中。《管子·霸言》:“夫令不高不行,不抟不听。”《吕氏春秋·适音》:“以下听浊则耳不收,不收则不抟,不抟则怒。”高诱注:“不抟,不专一也。”毕沅校:“抟与专同。”
篇二 : 胎息诀
经云:但徐徐引气出纳,则元气亦不出也,胎息者然。内外之气不杂,此名胎息。然用功之人,闭固内气讫,亦鼻中微微通气往来,便令不至咽喉而返,气则逆满上冲,不可抑塞。如此,即徐徐放令通暢,候气调,即复闭之。切在徐徐鼻中出入,勿令至喉,极力抑忍,为之须臾,忽然自得调暢,内外泰矣此盖关节开,毛窍通故也。到此,即千息亦不倦矣。又胎息之妙,切在无思无虑,体合自然,心如死灰,形如枯木,即百脉暢,关节通矣。若忧虑百端,起灭相继,欲求至道,徒费艰勤,终无成功桑榆子曰:有苦恼之气,有贪恶之气,诸如此类,皆邪气,横中能为元气之关防,亦犹小人当路,则君子无所逞其才也。此道至微至妙,出尘之士,方可为之;未离名利之间,徒劳介意桑榆子曰:纵未出尘,但能使心不乱,不见可欲则可矣。
经云:咽气满讫,便闭气存想,意如流水,前波已去,后浪续起。凡胎息用功后,关节开通,毛发通暢,即依此,但鼻中微微引气,想从四肢百脉孔出,往而不返也,后气续到,但引之而不吐也。切在于徐徐。虽云引而不吐,所引亦不入于喉中,微微而散。如此,内气亦不下流散矣。
胎息法
胎息疗法,包括闭息与调息2类,前者借助特殊的闭息锻炼来逐渐延长停闭呼吸的耐久能力;后者通过意守入静与调息的方法,以达到“静神减息”,诱发循经感传,一般亦称“内丹术”。两者均是仿效胎儿之呼吸状态,激活和积聚体内的元气,从而强身祛病、延年益寿的1种导引功法。
本功法历史悠久,早在《后汉书.王真传》中就有“王真年且百岁,视之面有光泽,似未五十者……悉能行胎息、胎食之方”的记载。较早全面阐述“胎息”涵义、修行方法及其作用者,当推晋代养生名家葛洪的《抱朴子.内篇》。葛洪所传习的闭气胎息之法,在隋唐时期大为盛行。《诸病源候论》所载述的200余种导引功法中,有不少都融合了“闭气胎息”之法。如该书“风湿痹候”条下载称,“以手摩腹,从足至头,正卧蜷臂导引,以手持引足住,任臂,闭气不息十二通。以治痹湿不可任,腰脊痛”,便是将导引按摩与本法糅合治疗的范例。唐宋以后,“内丹术”逐渐盛行,胎息也由闭息而转向调息,故许多讨论内丹术的著作也都以“胎息”名篇,如《胎息经》、《胎息铭》、《胎息诀》等等,故而宋代苏轼有“养生之方,以胎息为本”之说。
[基本内容]
一、“胎息”涵义
胎息,是指仿效胎儿之呼吸。《摄生三要》指出,“人在胎中,不以口鼻呼吸,惟脐带系于母之任脉,任脉通于肺,肺通于鼻,故母呼亦呼,母吸亦吸,其气皆于脐上往来。”古人认为,胎儿通过脐带而禀受母气,以供其生长发育之需;母气在胎儿体内循环弥散,从脐带出入而起到吐故纳新作用,构成了胎儿的特殊呼吸代谢方式,即为“胎息”,也称之为“内呼吸”,以与出生后口鼻之“外呼吸”方式相对。脐部作为胎息的枢纽,遂有“命蒂”、“祖窍”之称。由于胎儿出生之后,脐带剪断,“胎之一息,无复再守”,外呼吸替代内呼吸,从而形成了“虽有呼吸往来,不得与元始祖气相通”(《性命圭旨》)的格局。古代养生家以为胎儿生机蓬勃,外无思欲之患,内无精气之耗,是养生所追求之佳境,有所谓“返婴还本”之说。而胎息的修习,便是“以后天之气,接引先天之气”,以达到“专气致柔”而返婴的最佳捷径。因此,通过意守和气贯“立命之所”(即脐部“下丹田”),再结合极度缓慢的腹式呼吸锻炼,“再立胎息”,以“重返婴儿”,便是胎息修习的主要方法和目的。
胎息锻炼的方法和名目繁多,如“抱朴子胎息诀”、“李真人胎息诀”、“达摩禅师胎息诀”、“张果老胎息诀”等有数10种之多。然而早期的胎息法比较简单,以魏晋时期流行的“抱朴子胎息诀”为代表,主要是锻炼闭气的耐久力;唐宋以后“内丹术”兴起,则强调“心神湛寂,其息自减”,主张“澄神定息”,通过意守丹田,“息气纳于丹田”的方法来延缓呼吸频率,以养神益气、筑基延年。
二、胎息锻炼方法
1、闭息法:
(1)修行者可于每天子时(午夜23点至凌晨1点)至午时(中午11点至13点)这一时间内择时修习;可取坐姿或卧姿,瞑目静心凝神。按现代人生活方式也可改为晨起与临卧各行一次。
(2)“心定”、“气定”、“神定”之后,便可练习闭气之法。初习者可先以鼻缓缓吸气,吸气满后就可以屏息,默念数字,自一而至百数以上;当屏息至不能再闭时,可缓缓让出浊气。无论是吸气抑或吐气,均应尽量做到悠、长、细、微,毫无出入喘息之声为佳。经过一段时间的修习之后,粗重短促的呼吸逐渐为悠长细微的呼吸所取代,以达到“鸿毛着鼻上而不动”的标准为度。
2、调息法:[)
练功时间同上,采取盘坐式或平坐式,两掌相叠,掌心向上,拇指相扣,置于下腹部,或覆掌按于两膝上。掘绝思虑,舌抵上腭。先取自然呼吸,并默数呼吸,由一至十,反复进行。待进入浅度入静状态后,意守下丹田(脐中或脐下1-3寸处),并改用腹式呼吸,逐渐做到呼吸匀、细、柔、长。通过数周或数月的练功,一般可导入深度的入静状态,呼吸极度缓慢,并可自发出现沿任督脉循行的特殊感觉传导现象。但此种现象不可追求,不可用意念引导,须自然而然。每次练习后,不可骤然起立活动,应先作摩面、擦耳或摩摇关节后,缓缓睁目、起身,使入静与清醒有一缓慢交替过程。
从理论上讲,胎息状态是指完全中止口鼻的自然呼吸,并在入静和意守丹田的基础上自我体验出循任、督脉感传的内气运动现象,进入“内气不出,外气不入”的意境。其实,在练功小成的时候,并非完全停止呼吸运动而真正做到“无息”,只不过是在深度入静的状态下,呼吸频率极度缓慢而不再意识到呼吸运动的存在而已。
[临床应用]
由于胎息法是通过呼吸锻炼和意念控制来增强和蓄积体内元气,从而达到修养心身、强健祛病的目的。因此,对临床各科慢性疾病和心房疾患均可产生积极的防治效应,尤其对常见的慢性支气管炎、哮喘、肺气肿等呼吸系统疾病,慢性胃炎、结肠炎、胃及十二指肠球部溃疡等消化系统疾病,精神紧张症、抑郁症、失眠等精神性疾患,有相当显著的疗效。如能配合以按摩导引,本法对风湿痹痛、类风湿性关节炎等疾病也有一定的疗效。此外,修行胎息而有所成就者,结合存想和意念引导以攻疾,也可治疗某些疑难疾病。
[注意事项]
l、闭气胎息法主要是通过呼吸锻炼延长闭气时间而逐渐进入胎息状态,因此对初学者来说不可强忍闭气,“全闭则伤神,但量自家息之长短,放气出入”(《李真人胎息诀》),循序渐进,才能有所成就。
2、进行内丹调息锻炼时,初习者以入静调息为主,不可强调意守和气贯丹田;随着入静的深化和调息有了一定的基础之后,才可于有意无意之间逐渐配合以意纳气之法。否则,由于意念过紧,容易导致偏差。
3、患有严重心脑血管疾患(如高血压Ⅲ期患者,有脑卒中倾向及脑动脉硬化症,风湿性心脏病活动期等)、青光眼、中晚期肝硬化、精神分裂症及性格内倾、偏执者等疾病,不适合修习本功法,以免发生差错。酒醉或饱食之后,或近期内精神受到某种严重刺激之后,不适合马上修习本功法。
[按语]
胎息法萌芽于秦汉,奠基于魏晋,昌盛于隋唐,完善于宋元,有着颇为悠久的发展历史,并形成了诸多不尽相同的修习方法。然而其基本的修行方法还是离不开腹式呼吸和屏气的锻炼。唐宋以后又在此基础上导入入静诱导和意守调息之法,使之更为严密和合理。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气功养生(尤其是静功)的精髓亦在其中。
对于“胎息”的涵义,气功界也有不同的看法,有的认为胎息就是完全中止自然呼吸(外呼吸)而靠内呼吸来维持其生命活动,这与一般认为“闭气”(短暂中止自然呼吸)或极度延缓自然呼吸频率的概念有质的差异。古文献中也确有炼胎息至完全中止自然呼吸而长时间持续的记载,印度的瑜伽功亦有类似记载。然而对初习者或用以防治疾病者来说,不可执著和强求进入这种境界,以免走入歧途。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