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从来不求被他人理解。被理解类似于自我卖淫。————《惶然录》
文学发生了什么变化
回答这个问题。首先看社会和人发生了什么变化。1880年前后,西方主要国家进入迅猛的经济发展和国际扩张阶段,其中尤以英、法、德三国为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进程随之加快,极大地改变了人们的生活,尤其改变了传统农业社会的人际关系结构。19世纪以前田园牧歌式的乡村风光,被充斥着钢筋水泥的巨型城市所取代,人们的价值观、世界观、宗教信仰等受到激烈的冲击和挑战。欧美社会的个人出现了普遍的疏离感、陌生感和孤独感。
这一切如同我们改革开放之后的三十年,我们感觉到的类似。农村的凋敝,城市人之间的疏离感,年轻人的彷徨感,经济压力,打工,创业,投资保值,考大学985211,就业难,等一系列问题,引发了我们的感受。
我们的写作者也出现了,描写人的心理感受为出发点的倾向,经常有人问我心理描写怎么写。我们的文学中对打工者,城市边缘人,农村留守老人的描写增多;另一方面,对乡村的怀念和父母的追忆文章,尤其是散文,网上也很多,有一种寻根的意思,但不同以前所谓寻民族的根,而是寻个人的根。
办公室政治小说,都市人婚恋小说也表现了人际关系的复杂和对爱情婚姻事业的茫然。这些都很普遍。同时玄幻,架空之类,对话体小说网上也充斥这,有一种为了娱乐写作或者架空写作的倾向,作品没有太多的寓意,就是为了消费,看完了事。
种种表明我们现在关心的既有田园牧歌的古典文学倾向,又有对现代主义的人的内心探寻的倾向,同时也有后现代的意义多元化边缘化的一些迹象。
西方六十年代开始后现代主义思潮,在中国也有变种。
知识地位下降了,百度一下就知道。创作也不再神秘,人人都可以,简书头条都可以出版,家庭主妇,宝妈都可以写作,而且可以一群粉丝。姿势也不一样,随时随地,字数可多可少。不管你喜欢不喜欢,我有粉丝,就有读者。
写作有游戏化,人格化倾向,流量就是价值。
在现代主义那里,尽管有各种创新,有的晦涩难懂,有的摸不着头脑,但总体有一点,作品还是有寓意的,如果仔细分析,还是建构一些东西,是一种追求崇高的美学。
但是到了后现代主义文学,作品深层意义的丧失,或者说意义的多元化。 后现代主义不进行社会批判,不进行描写现实,也不提醒读者思考人的处境,提出人生问题,更不回答人生问题。恶搞,碎片化写作,消解了意义。
如果说福克纳时代是喧哗与骚动,那么我们当今的时代写作就是碎片化,不仅仅是时间上碎片化,鉴赏的标准,碎片化。不管你喜不喜欢,我有粉丝,我就是好。
写作互动化,如果粉丝多,希望写什么,写多长,人设怎么走,我就怎么走。集体创作,商品化写作的倾向。一切跟着阅读量点赞数来,标题党也是跟着来的。金钱也伴随而来,谁钱多,就有可能将自己作品炒作红了。
还有IP化,为电影剧本或者游戏剧本来写作,也是一种商业化写作。
如此纷繁复杂局面,导致几种文学并存局面,互相不买账,同时互相渗透,又各自相安无事。
写作写什么,其实是文学到底是什么的问题。
文学写作是个人生命的体验,然后表现出来。碎片化时代,我们的生命活动依然在,可能迷茫,可能空虚,这样的感受是我们表现的对象,表现出来了,就是好作品。
如果碎片化意味着可以随意写,那么只有解构,没有建构,写作就失去了意义。
在解构中建构,这是我们时代文学的意义,需要我们所有有理想的作者去追寻。
追求意味着探索,意味着创新,意味着挖掘,不思考是不可能做到的。探索意味着碰壁,创新意味着被嘲笑,挖掘意味着没人理解。
很多好的题材因为写作者自身积累太少,思考浅层化,简单地用常规套路处理掉,很可惜。
勇气始终是首要的——维特根斯坦
有人问我,重庆公家车坠江事件很值得写,也有的说预备写校园欺凌,还有的说最近的俞敏洪言论值得写。想法是很好的,但是思考跟不上。一般性的道德眼光,已经不足以表现这个时代了,对人性的探索是永恒的主题。人性并非天生就有,它是塑造形成的,由各种外力的作用挤压糅合。农业时代,人格结构的形成有它超稳定的结构,且不容易变化,而如今工业文明的时代,外部世界四分五裂,变得捉摸不定,评判标准变得无比多样化,有的遵循禁欲主义,有的遵循享乐主义,有的遵循自由主义,有的遵循人道主义;人的内心也同样四分五裂,仿佛有无数的声音在呼喊,拿写手来说,既要生活,又要人生,既要赚钱,又要内心安宁,如何调和?一个破碎的眼镜,如何看待万花筒的世界?简单粗暴地处理,回到农业时代的世界观可行吗?显然是不可行的。主体客体都在分裂,既没有锤子,也没有钉子,很多现成的写作观念都失效:比如故事,还有故事吗?故事已经讲不通了。写作者需要一个开放的心态,文学观念不要抱残守缺,而应该是更广泛地阅读,把握思想的发展脉络,无论是哲学还是美学还是社会学的动向,都需要了解,这样才有助于打开自己的眼光,重建秩序。可以肯定的是,这种秩序,和以往任何秩序都不同,它是非理性的,拒绝释意的,和读者的深层心理合拍的。退守到田园牧歌或者将我们看到的事物用象征手法来拔高,都显得不合时宜,直面内心变得更为紧迫。
以前,脑子可以自由散步,随心所欲地收集记忆的图像,不像现在,蒙上了灰尘,封闭在棱镜里...——托马斯·品钦 《万有引力之虹》
网友评论